《全译本世界文学名著典藏·第22条军规》是一部“黑色幽默”的反战长篇小说,作者用诙谐嘲讽的笔法,放大了一幅挺有意思的人情讽刺画。故事围绕这第二十二条军规展开,这是一条没法违背的军规,就象哲学中的悖论一样,他规定了所有的人不能离开军队,除非他得了神经病,但得了精神病的人能要求离开吗,除非他又是正常的,这是个圈套……《第22条军规》产生于海勒参加二战的亲身经历,同名电影由美国著名导演迈克·尼科尔斯执导。
约瑟夫·海勒(1923一),美国黑色幽默派代表作家,出生于纽约市布鲁克林一个犹太移民家庭。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任空军中尉。战后进大学学习,1948年毕业于纽约大学。1949年在哥伦比亚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后,得到富布赖特研究基金赴英国牛津大学深造一年。1950到1952年在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等校任教。此后即离开学校,到《时代》和《展望》等杂志编辑部任职。1961年,长篇小说《第二十二条军规》问世,一举成名,当年即放弃职务,专门从事写作。
除《第二十二条军规》外,海勒还发表过长篇小说两部:《出了毛病》(1974)和《像高尔德一样好》(1979)。前者通过对美国中产阶级经理人员日常生活的描写,反映了他们苦闷、彷徨的精神世界;后者用诙谐嘲讽的笔法,通过一个试图涉足官场的犹太知识分子的生活经历,描绘了一幅有关美国政治、社会生活的讽刺画。海勒也曾写过剧本,如《我们轰炸了纽黑文》等,但影响不大。
海勒的小说取材于现实生活,通过艺术的哈哈镜和放大镜,反映了美国社会生活的若干侧面,具有一定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当然,他的作品也带有黑色幽默派文学的一些通病,如对社会现实流露出无可奈何的心情等。
【约塞连】 在全书的前半,约塞连都是个插科打诨、胆小如鼠、脾气暴躁、好逸恶劳的家伙。他唯一的优点或许就是异乎寻常地清醒:在战争面前。 “只有少数人甘愿牺牲生命以赢得这场战争,而他并不奢望跻身其间。” “奢望”这个词用得妙:约塞连自己都清楚,他不是扛得起崇高的爱...
评分这是一本从我十四岁起就在“要读”的清单上的书。晚了二十年,恰逢其时。只有今天才能读懂这么复杂的感情吧?加上卡帕的《失焦》,海明威的《永别了武器》,才能体会那个带着嘲讽蔑视的笑里,有多少悲怆和爱国主义吧。哦,还有那个因为太爱美国而做了加拿大人的John Irving. ...
评分我看译林版的书相当多 但是好像除了《人都是要死的》《公众的怒火》《冠军早餐》等很有限的几本以外 几乎没有其他所谓“文学名著”了 大多数看的都是通俗畅销小说 一方面是自己生性疏懒不求上进就好低级趣味这一口 另一方面也是被译林的翻译质量倒了胃口 ——典型的就是《第二...
评分《不管三七二十一》 -再讀約瑟夫•海勒的《第二十二条軍規》 假如漫長歷史與浩瀚地理可以合一;假如生於大明萬歷卒於大清順治後來被譽為話本小說、戲曲、民謠皆獨具成就的文學家-蘇州人馮夢龍,與紐約布魯克林區的猶太移民後裔、二戰時期的美國空軍中尉後來成了美國黑色幽...
评分生命不过是一个荒诞的玩笑。刘晓波曾说,一场文革,够写10部《第22条军规》,可我们一部都写不出来。尽管足够荒诞,但我们缺乏面对荒诞的勇气,更缺乏用微笑嘲弄死亡的心智。
全世界的坏蛋都一个样。战争只是使一些坏蛋更混蛋了而已。黑色幽默?少许吧。越到最后越喜欢约瑟连。牧师最后的转变不知道是不是只是昙花一现,但愿不是吧,之前为他生了很多气。很奇怪,有的时候我们怪罪施暴者的同时还会觉得受害者太过软弱。我到底是怎么回事?我要反思。花了我两个星期才读完,可读性可想而知。趣味性也一般。到底是谁他妈给我推荐的。私心想着一定是有很多个版本的改编电影存在,为了不影响我对小说本身的理解,一直努力避开电影。今天看完后打算看个改编电影以加强人物理解。却发现只有一个定了明年上映。汰。
评分不是这一版,也是老爸的。
评分我只看了第一章的,大概?一半。有点儿啰嗦。相比黑色幽默来说,感觉更像是美式幽默。就是行文太啰嗦,读不下去了。人物不突出,背景交代太烦杂。
评分我只看了第一章的,大概?一半。有点儿啰嗦。相比黑色幽默来说,感觉更像是美式幽默。就是行文太啰嗦,读不下去了。人物不突出,背景交代太烦杂。
评分如我這般,一面不好好努力提高自己英語閱讀能力去讀原著,一面抱怨看翻譯本索然無味,似乎也是一個“第二十二條軍規”的貼切詮釋,4顆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