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的故事》由著名作家王安忆选编。王安忆为中国当代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早年从事儿童文学,现于复旦大学开设创意写作课程,于实践、教育两方面都有极为丰富的经验。 《给孩子的故事》中,王安忆凭借多年写作、教学经验,打破文体界限,在中国当代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作品中,精心遴选25篇适合孩子阅读的短篇小说及散文,回到文学的源头,为孩子提供保有美学本能的完整故事,让孩子感受最原初的阅读乐趣。 《给孩子的故事》编选者别具慧眼,与通常所看到的儿童文学或者青少年文学有很大不同,传达的是一种平起平坐的视角,将社会、人性、欲望、友情等等冷静而又不失温情地展示给孩子,诚如编者序言所说,希望追求一种天真,一种认识世界的是非观。 《给孩子的故事》为孩子提供衡量人生价值标准的范例,通过展示各式各样的故事中不同的人物命运,让孩子于虚构中体验真实,在与故事人物同喜共悲的情感共鸣中,重新观看与感受自己的生活,滋养心灵的成长。
王安忆,1954年3月生于江苏南京,原籍福建省同安县,当代作家、文学家。现为中国作协副主席、上海市作家协会主席,复旦大学教授。 1972年,考入徐州文工团工作。1976年发表散文处女作《向前进》。1987年调上海作家协会创作室从事专业创作。1996年发表个人代表作《长恨歌》,获得第五届茅盾文学奖。 2004年《发廊情话》获第三届鲁迅文学优秀短篇小说奖。 2013年获法兰西文学艺术骑士勋章。 著有:小说《流水三十章》《米尼》《纪实与虚构》《长恨歌》《富萍》《上种红菱下种藕》《桃之夭夭》《遍地枭雄》《启蒙时代》《天香》《小鲍庄》《乌托邦诗篇》《荒山之恋》等;散文集《旅德的故事》《乘火车旅行》《重建象牙塔》《窗外与窗里》《漂泊的语言》等;文论集《空间在时间里流淌》《故事与讲故事》《心灵世界》《小说家的十三堂课》等。
——评《给孩子的故事》 文/蓦烟如雪 幼年我看的第一本书是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虽说那书绘图多过文字,但也从中体会了主人公跌宕起伏的命运,受此启发,我对故事有了新的认识。而当我翻看《给孩子的故事》,在序言中,我对编者王安忆说的‘有头有尾的文本’有了共识,...
评分 评分文/夏丽柠 童年时,我家与姥姥家住在一个大杂院里。院子中央有棵粗壮的丁香树,夏日清晨,微风吹过,幽香扑面。姥爷早上有个习惯,就是将半导体收音机放在院中的石礅上,边洗漱边听。长大后才知道,他听的是“评书连播”,里面时不时地传出拟人的兵器相撞声音,偶尔还模仿马蹄...
评分“印出来出来的效果还真不赖! 5月初的一个漫天黄沙之后的傍晚,编辑部的小伙伴们一边传递着美编从六环外的北京带回的热乎乎的《给孩子的故事》样书,一边不由自主的赞叹。 而在今年春节前,同事转来王安老师忆定下《给孩子的故事》的篇目,乍看之下,真有些吃惊。专业读了好...
评分文/夏丽柠 童年时,我家与姥姥家住在一个大杂院里。院子中央有棵粗壮的丁香树,夏日清晨,微风吹过,幽香扑面。姥爷早上有个习惯,就是将半导体收音机放在院中的石礅上,边洗漱边听。长大后才知道,他听的是“评书连播”,里面时不时地传出拟人的兵器相撞声音,偶尔还模仿马蹄...
这真的是给孩子的书吗?倒更像是一群在三年自然灾害里挣扎求生的孩子,在十年浩劫中懵懂而惶惑的孩子。家长是凶恶而无礼的,尊严是微不足道的,社会是令人困惑不解的。这本书更像是这群孩子的疑问。他们讲述着自己的故事,想告诉我们的事,那些童年不应该被遗忘。
评分给大孩子的故事,喜欢。
评分我想确认一下这果真是给孩子的故事吗?几岁到几岁的孩子?真不敢苟同~~我冒着喜欢这个系列《给孩子的………》感情套路的风险,看了几则故事后发觉这分明是适合我这个70后再嚼一遍读书时期收获or读者or上海文学的味儿~~~不明不白的上当!
评分这真的是给孩子的书吗?倒更像是一群在三年自然灾害里挣扎求生的孩子,在十年浩劫中懵懂而惶惑的孩子。家长是凶恶而无礼的,尊严是微不足道的,社会是令人困惑不解的。这本书更像是这群孩子的疑问。他们讲述着自己的故事,想告诉我们的事,那些童年不应该被遗忘。
评分选的文章清澈、干净且动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