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童文学的三大母题》以全新的方法对儿童文学作类型研究,打破了体裁、题材、风格、流派、地域、年代等通常的分类方式,极富创意地把儿童文学作品划分为“爱的母题”(内分“母爱型”与“父爱型”)、“顽童的母题”和“自然的母题”,深入阐述了这三类“元主题”的美学特征,开辟了一种言说儿童文学的新格局,在一定程度上勾勒了儿童文学的整体面貌。
本书既有完整的理论框架,又有对作家和作品的深切的体验与阐发,现已成为中国儿童文学界公认的重要论著,是儿童文学专业学生的必读书,也是许多年轻作家和学者一读再读的好书。
这是本书的第四版,作者又对全书作了文字上的修订。
刘绪源,作家,学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51年生,祖籍浙江,长居上海。曾任《文汇月刊》编辑、《文汇读书周报》副主编、《文汇报》副刊“笔会”主编。
主要学术兴趣在中国现代文学、儿童文学理论及中国思想史。已出版著作二十余种,有现代文学专著《解读周作人》,儿童文学理论专著《儿童文学的三大母题》并评论集《文心雕虎》《儿童文学思辨录》,长篇随笔《逃出“怪圈”》《人生的滋味》《体面的人生》《苦茶与红烛》,书评书话集《隐秘的快乐》《冬夜小札》《桥畔杂记》《见山是山 见水是水》《翻书偶记》《我之所思》等。
近五六年撰著的新书——现代散文史论《今文渊源》、与李泽厚对话《该中国哲学登场了?》《中国哲学如何登场?》、编选笺注的《周作人论儿童文学》及《中国儿童文学史略(1916-1977)》、美学专著《美与幼童——从婴幼儿看审美发生》、回忆文集《前辈们的秘密》等,在学界与读者中产生了较大反响。
2014年获首届蒋风儿童文学理论贡献奖。
作为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儿童文学研究者,作者难得地站在近现代的教育立场上,结合自然主义教育、认知心理学等流派的思想,从孩子的心灵出发,对儿童文学作品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其中有一节专门就“教育主义”的儿童文学观进行了深入的、痛快淋漓的、有理有据的分析与辩驳。 对...
评分作为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儿童文学研究者,作者难得地站在近现代的教育立场上,结合自然主义教育、认知心理学等流派的思想,从孩子的心灵出发,对儿童文学作品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其中有一节专门就“教育主义”的儿童文学观进行了深入的、痛快淋漓的、有理有据的分析与辩驳。 对...
评分作为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儿童文学研究者,作者难得地站在近现代的教育立场上,结合自然主义教育、认知心理学等流派的思想,从孩子的心灵出发,对儿童文学作品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其中有一节专门就“教育主义”的儿童文学观进行了深入的、痛快淋漓的、有理有据的分析与辩驳。 对...
评分作为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儿童文学研究者,作者难得地站在近现代的教育立场上,结合自然主义教育、认知心理学等流派的思想,从孩子的心灵出发,对儿童文学作品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其中有一节专门就“教育主义”的儿童文学观进行了深入的、痛快淋漓的、有理有据的分析与辩驳。 对...
评分作为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儿童文学研究者,作者难得地站在近现代的教育立场上,结合自然主义教育、认知心理学等流派的思想,从孩子的心灵出发,对儿童文学作品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其中有一节专门就“教育主义”的儿童文学观进行了深入的、痛快淋漓的、有理有据的分析与辩驳。 对...
将不同时间段、不同地域的儿童文学杂糅于特定的母题阐述框架下,使这些作品前后呼应、互有因果,不仅是理论性质的著作,也含有一定的史学价值。更重要的是,一直突出文学其独有的审美意义,虽然有些表述不太精确、严谨,甚至颇为含混,但是这种不失本心的评价标准使其字里行间里的剖析不断地闪烁着洞悉与高见,使得文学界的作家、批评家和理论家皆可从中汲取营养。
评分“只有教育而没有爱的作品,决不是儿童文学作品。”对于儿童文学来说,教育性是可有可无的,但若是缺乏文学性或者审美因素,那样的作品不可能打动人心,也不会成为拥有持久魅力的经典。
评分从作者的引用理论书目以及自己提出的审美图式可见清晰看见作者的学术代次,单从文艺理论而言,落伍了,但从儿童文学的理论看,写得真心不错。当然本书对于母题的使用和文艺理论里常用概念还是有很大区别的,然后自然母题我个人以为没写好,先后和动物小说以及童趣作品相混,我揣度作者意思是关照自然或人生的意思吧。还是顽童母题写得最好,爱的母题次之。我很建议所有家长都看看这本书,不仅仅从事儿童文艺工作者。
评分自成体系,充满关切,诗化语言,观点鲜明。
评分主题、母题有点分辨不明白,但总体让人很长见识。——2019-5-20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