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道教类书与道教思想

中古道教类书与道教思想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宗教文化出版社
作者:程乐松
出品人:
页数:281
译者:
出版时间:2017-2-1
价格:CNY 58.00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518803347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道教
  • 宗教
  • 隋唐五代
  • 类书
  • 2017
  • 道家
  • 文献学
  • 文化史
  • 道教
  • 中古道教
  • 道教类书
  • 道教思想
  • 宗教研究
  • 历史文献
  • 文化研究
  • 中国哲学
  • 古代文化
  • 经史子集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中古道教类书与道教思想》以隋唐时期及其前后出现的道教类书为中心,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试图分析隋唐时期道教思想及其信仰形态的转变。不可否认,这样的研究必然要受到“结论先行”的质疑——转变及其效应显然并不是经过严谨文献考究的结论,而是展开文献阅读和分析的前提。与此同时,由于作者并没有接受过严格的历史学训练,对于社会及政治历史的文献及研究的掌握程度也十分有限,因此,在隋唐时期政治历史及社会生活环境的描述中,难以脱离拾人牙慧的困境。与此同时,隋唐时期道教在组织形态和信仰思想上都有长足的发展。遍及全国的宫观体系及道教教团组织使得道士女官推动了政府管理制度及教团内部规制的同时完善,也强化了道教内部的信仰认同和阶层结构。此外,隋唐时期的道教信仰思想也发生了影响深远的转向,并且出现了一大批具有代表性的道教思想家,他们的思想成为道教研究者理解和诠释隋唐道教特征的重要基础。在充分理解隋唐道教研究的复杂性与难度之后,《中古道教类书与道教思想》将研究目标严格限制在类书的文献分析中,同时明确基于文献分析而得出的关于中古时期道教发展的理解只是有待考察和批评的尝试性叙述。

作者简介

程乐松,男,1978年出生。1995—2002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哲学系,获哲学学士及硕士学位;2005年取得香港中文大学哲学博士学位;2006—2011年任教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先后任讲师、副教授;2011年至今任北京大学哲学系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两汉思想史、道家与道教思想、中古道教文献、中国宗教研究理论。迄今发表专著一部(《即神即心:茅山真人之诰与陶弘景的信仰世界》),在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

目录信息

序言
导言:从类书到教义学
道教经典与类书:文体及其神学意涵
中古道教类书作为教义学的视角
第一章 变通:类书编撰的中古道教语境
从启示到变通:道教发展的模式转换
官方化:政教关系视野中的中古道教
变通:佛道论争、教义创新与信仰实践
第二章 政与正教:《无上秘要》的道与教
《无上秘要》的研究视角
政以正教:通道观与《无上秘要》的成立
政之教:《无上秘要》的结构和行文方式
附录
第三章 类以正教:效验、法术与事相
王悬河和他的经教整理
正教之类:《三洞珠囊》与《上清道类事相》的结构与内容
行道以知类以正教:王悬河的教义模式
第四章 道理之教:《道教义枢》的教义转向
重玄学与《道教义枢》:视角的转型
道术与道理:教义思想的转向
第五章 世外与道内:教团规制的范式
规制与威仪:制度化道教的语境
教团生活的范式:科戒与仪范
第六章 行道以科:《要修科仪戒律钞》所见的教与戒
教戒与科律:《要修科仪戒律钞》的内容与特色
行道以科:教团生活的两个侧面
教戒的限度:制度与实践的张力
第七章 行道与治心:张万福的科教相济
张万福的科教体系:次第与立成
治心即行道:科教相济的教义建构
结论 变道与正教:中古道教类书与教义思想的挫折
参考文献
《道藏》内经典及其他古典文献
中日文研究文献
西文论著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用户评价

评分

思路好。但有错误。希望会有修订版

评分

随便翻翻,几无收获。

评分

随便翻翻,几无收获。

评分

读起来好累……

评分

随便翻翻,几无收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