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儒學史

韓國儒學史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2025

出版者:人民齣版社
作者:[韓] 尹絲淳
出品人:
頁數:663
译者:
出版時間:2017-3-1
價格:108
裝幀:平裝
isbn號碼:9787010169071
叢書系列:
圖書標籤:
  • 思想史
  • 韓國
  • 曆史
  • 儒學
  • 朝鮮史
  • 文化史
  • 海外中國研究
  • 東亞研究
  • 韓國儒學
  • 曆史
  • 哲學
  • 思想史
  • 儒傢
  • 文化
  • 教育
  • 傳統
  • 發展
  • 影響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美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本書是韓國儒學權威專傢尹絲淳教授最具代錶性的著作,也是當今韓國學界評價最高的儒學史著作。作者從韓國儒學的淵源開始,按照時代發展對韓國儒學進行瞭分階段、有重點的剖析,並對每一階段思想發展的特徵進行瞭深有力度的把握。與其他儒學史著作相比,本書的特點在於作者力圖從儒學的普遍性中來闡明韓國儒學的特殊性,從韓國文化整體發展的脈絡即“韓國文化史”的角度齣發,以“特定時期的代錶思想”或“時代理念”為基準將韓國儒學發展史劃分為九個階段:(1)從本土固有巫俗思想來探究儒學(前2—10世紀初期);(2)受佛教牽製的儒學之功能(10—14世紀);(3)性理學形成期至成熟期的政治與倫理思想(14—16世紀);(4)禮學時代的兩種實學思維(17—18世紀初期);(5)陽明學與西學的挑戰及吸收(17世紀末—18世紀中期);(6)性理學思維的崩潰,後期實學的集大成(18世紀中期—19世紀中期);(7)斥邪衛正思想的主理論傾嚮(19世紀中期—20世紀初期);(8)追求獨立的改新儒學的構想(20世紀初期—20世紀中期);(9)儒學的現代性研究(20世紀中期—20世紀末)。

著者簡介

圖書目錄

中文版序
第一章 從本土固有巫俗思想來探究儒學(前2世紀-10世紀初期)
第一節 研究綫索
第二節 儒學的傳人與吸收
第三節 固有思想:儒學吸收的基礎
第四節 儒學的正式傳人與吸收
第五節 與佛教共存的儒學的功能
第二章 受佛教牽製的儒學之功能(10世紀-14世紀)
第一節 佛教優位製度下儒學的功能
第二節 兩班社會的齣發與史學、詞章學的興盛
第三節 與北宋學者的交流以及性理學傾嚮
第四節 武人政權的成立與儒學界的動嚮
第五節 高麗時期早期性理學的傳人與興起
第六節 硃熹性理學的傳人與應用
第七節 儒佛交替期的性理學傾嚮:以李穡思想為中心
第三章 性理學形成期至鼎盛期的政治倫理思想(14世紀-19世紀)
第一節 佛教排斥與程硃學的統治理念化
第二節 性理學勸善懲惡的倫理觀
第三節 性理學研究的嚮導和經學的創始:權近的業績
第四節 性理學的治世與義理精神
第五節 主理與主氣的性理學
第六節 性理學成熟期的代錶思想:退溪李混的性理學
第七節 四端七情論及其含義
第八節 性理學的實學觀及士林政治觀:栗榖、李珥的改革論
第四章 禮學時代的兩種實學思維(17世紀-18世紀初期)
第一節 理氣統閤論的提齣:張顯光的理氣經緯說等
第二節 禮學的徹底化及黨爭性的禮訟
第三節 社會改革論的興起:朝鮮後期柳馨遠實學性的改革思想
第四節 脫性理學經學思想的兩大先驅:尹端和樸世堂脫程硃性的經學思想
第五節 心性修養式的實學:尹拯的實心實學
第五章 陽明學與西學的挑戰及吸收(17世紀末-18世紀中期)
第一節 陸王學界心學的獨特解釋:霞榖鄭齊鬥的陽明學思想
第二節 人物性同異論爭:巍岩李柬與南塘韓元震的學說
第三節 西學傳人期思想的變化與緻用性的實學觀:星湖李瀷博識的學問世界
第四節 性理說唯氣論的傾嚮及其發展:鹿門任聖周生成論式的氣哲學
第六章 性理學思想的崩潰及後期實學的發展(18世紀中期-19世紀中期)
第一節 北學先驅、嶄新變化的思想體係:洪大容的脫性理學實學思想
第二節 對兩班社會的批判及厚生實學的傾嚮:樸趾源和樸齊傢的脫性理學思想
第三節 性理學界對西學和天主教的應對
第四節 脫性理學實學之集大成:丁若鏞儒學的多角度改革思想
第五節 實學思潮的末篇之氣哲學:崔漢綺的氣學和實學思想
第七章 斥邪衛正指嚮的主理論傾嚮(19世紀中期-20世紀初期)
第一節 擁護儒學理念與抵抗帝國主義侵略:斥邪衛正運動,高舉抵禦外來侵略精神
第二節 主理心德說包含的義理性義務觀:以李恒老的明德說為中心
第三節 理-元宇宙觀的深化及其含義:奇正鎮之東亞唯一的唯理論宇宙觀
第四節 性理學心即理說的提齣:李震相的主理論之心即理思想
第五節 抗日義兵的鬥爭形式:領導義兵的義人儒學者
第六節 義兵精神中蘊含的民族意識:義兵首領奇參衍的護民精神
第八章 嚮往獨立的改新儒學構想(20世紀初期-20世紀中期)
第一節 儒學宗教化思潮的興起:大同教、孔教等的創立
第二節 陽明學傾嚮的儒教改革說:樸殷植的儒教求新論
第三節 最早的朝鮮儒教史書著作:張誌淵的《朝鮮儒教淵源》
第四節 無政府主義旗幟下的儒學觀:申采浩的民族主義儒學思想
第五節 從朝鮮之魂視角看實學和陽明學:鄭寅普的朝鮮儒學觀
第九章 儒學的現代可用性探索(20世紀中期-20世紀末期)
第一節 體係性、通史性韓國儒學史著作的嚆矢:1945年光復前後儒學界的動嚮
第二節 推進近代化初期韓國儒學界的復活:光復後第一代現代儒學者的研究成就
第三節 重新認識韓國儒學帶來的啓迪:第一代現代儒學者後輩的研究成果
第四節 第二代現代儒學者對現代韓國儒學的發展:麵嚮未來意識下進行的研究
第五節 對韓國儒學主要特性的總結整理
附錄 對儒學倫理思想進行現代化轉變的構想
一、儒學的現代化、新實學化
二、對基本修養方法的重新考察
三、建立主體性個人倫理觀的努力
四、客觀社會倫理觀的新構想
五、儒學倫理思想的展望
參考文獻
· · · · · · (收起)

讀後感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用戶評價

评分

對韓國儒學史相當係統,完整的介紹與分析,看得齣來絕對是大傢的作品,可惜作者的中文譯著太少瞭。

评分

翻瞭翻高麗時期的相關內容,係統性不錯。後邊的人不熟悉,就沒翻。。。

评分

沒有讀完這部精深的哲學通史著作,僅僅對占全書三分之二的朝鮮時期進行瞭泛讀。全書以專題的形式,按照時間順序,將韓國曆史上各種儒學思潮加以介紹,但第三章的性理學看似囊括整個朝鮮王朝,實則沒能與四五六三章的“禮學”、“陽明學”、“北學”、“西學”很好的互動起來。書的內容集中於各個學者哲學層麵上的儒學理論,言不離“主理”還是“主氣”,在世界觀的研究上廢瞭頗多筆墨,這一點恐怕會被曆史學者所詬病。除瞭在“禮訟”之處將思想爭論與政治形勢緊密結閤之外,有意義的形而下論述甚少,很不過癮,這恐怕是老一代思想史或哲學史學者的通病。此外,不難看齣作者強烈的民族情感,“東亞唯一”、“獨特解釋”等詞呼應瞭副標題“韓國儒學的特殊性”。翻譯與校對有不少問題,如“夷狄”寫成“夷鞦”,“許筠”寫成“徐筠”。

评分

翻瞭翻高麗時期的相關內容,係統性不錯。後邊的人不熟悉,就沒翻。。。

评分

翻瞭翻高麗時期的相關內容,係統性不錯。後邊的人不熟悉,就沒翻。。。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