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堡》不但是卡夫卡*重要的作品,而且也*卡夫卡风格,被誉为“卡夫卡的《浮士德》”。小说写的是主人公K为进入城堡而徒然努力的故事。作品寓意深刻,内容荒诞离奇,展现了一个独特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现实与非现实、合理与悖谬、常人与非人并列在一起,因此有人称它是一部“迷宫似的令人晕头转向的小说”。
弗兰茨·卡夫卡(1883-1924),奥地利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影响遍布全世界,被尊为现代派文学大师。出生于奥匈帝国时期的布拉格,曾为保险公司职员,业余从事创作。生前在德语文坛几乎鲜为人知,死后引起世人广泛注意,成为美学、哲学、宗教和社会观念上激烈争论的焦点。先后出版《变形记》《在流放地》《乡村医生》和《饥饿艺术家》四部中短篇小说集;此外写有三部未竟长篇小说《失踪的人》《审判》《城堡》,在生前均未出版。
高年生(1932— ),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195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外文系德语专业。译著有《女士及众生相》《小丑之见》《亲和力》《三毛钱小说》《最底层》《安妮日记》《俾斯麦传》等。
人的最本质的问题乃是人的身份的问题,即我是谁的问题,《城堡》中的主人公K在夜深时到达面临的就是这个问题。在城堡管事儿子的逼问之下,K回答说自己是城堡雇来的土地测量员,只是之后尽管K一直是以一个土地测量员的身份奔波着,他传说中的助手和器械并没有尾随他到来,他甚至...
评分阅读卡夫卡是一种奇特的体验,从来没有那个作家像卡夫卡这样让我深觉其故事情节的荒谬却又不得不叹服那种心有戚戚的真实感,《城堡》亦是如此。 城堡的故事很简单:K是一名受命于城堡的的土地测量员,可当他依照约定赴任之时却发现城堡作为村子的最高存在却在这时拒绝了他进入...
评分最近重读,当然还是没能读到最后,人物间没完没了的对话,已经不能称之为对话了,相互攻击比较贴切。记得早年看过一个关于《城堡》的评论,不记得是出自米兰昆德拉还是格非了,他说这个长篇不可能完成,如果一开始还有情节推进,那么到最后只有无尽的对谈,主人公几乎没有行动...
评分这不是一篇正式的评论,只是我看书时候做得一些笔记,文笔手法上也没什么渲染,病句错字也有,应该很多(笑),但其中有一些自己最直接最真实的想法的记录。拿出笔记的后半部分。有心思能看完者我想也不多吧。笔记以原著的章节为顺序,对内容作了123....的分别讨论 我的卧室...
评分又有一个同事从德国出差回来了。吃午饭的时候,大家脑海里浮现的都是那清冷的、几十年也许都不会有什么变化的街道,还有那德国特有的潮湿阴冷的天气。同事Y总结得比较直白:做德国人多没意思啊,一辈子也就那样了。 没错,要是把俺搁那儿搁个一年半载的,准会憋疯。但是回头想...
荒诞的情节,忽然出现的人物,纸片化毫无逻辑的行为和言语,这一切都像是睡梦中的东西。在奥尔加的陈述之前一切都是荒诞而不真实的,就像在睡梦中,人物的一切都是无逻辑的突然出现,一切都是以主体为中心而发生。奥尔加的陈述及和助手杰里米亚的对话似乎把梦境的荒诞拉回到现实的逻辑之中,可城堡就像是具有引力的发生器,又将人重新吸入回荒诞,而变成无止境的话语陈述。K对与城堡里的老爷们对话而作的努力,似乎就是想揭开“睡梦”背后的东西,弗丽达的出现和村民们在一定程度上是代表城堡对K追求真相的阻碍,这甚至让K在一定程度上迷失了自己而甘愿成为校役,而阿玛丽亚一家的遭遇又重新唤起了K的愿望,所以弗丽达走了。而K又渴望追回,这一切便陷入了迷失与找回的斗争之中,而最后K到底能不能进入城堡而一窥究竟,未完的结局就使其成为了谜。
评分有些东西,将是你永远无法进入的城堡。 支离片碎的对话描写,卡夫卡的笔法和翻译,对我来说还是相当晦涩的,那隐藏在黑暗之中若隐若现的城堡,亘古不变的矗立在那里,我们又有谁能进的去呢? 城堡可以隐喻成庞大冷酷的官僚政府,也可以隐喻成人们想追求的心理世界,或者是现代孤独流放的犹太人的一种写照,似乎可以表达的有太多了。
评分荒诞中折射出现实,卡夫卡式的冗长对话令人头大,但逻辑严密地推理论证荒诞的事实又增加了荒诞感,后记中的结局也是意料之内,读完松了一口气的同时又意犹未尽
评分一开始一脸懵逼满脸汗水,后来突然峰回路转隐喻强大。刻意没去看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因为想让自己去理解,出来什么结果什么想法就是我自己的现在。我想到的是不同我的隐喻。另外有些对现实鞭辟入里的讲析。一开始觉得“不懂”“不明所以”的时候是会奇怪和厌烦的,不过这让我想到,我已经习惯了“懂”和“理所当然的习惯性表述”。我心中是否也有那转着圈也冲不出去的村庄和摸不到的城堡。
评分詼諧、嘲弄的,像是一個宿醉者的喃喃自語。作者對自己的寫作有過一些自白示的透露:“這些矛盾是這樣明顯,因此一定是有意的”(29/302)“也許只是一種錯覺”(111/303)“這話究竟是什麼意思?說這種沒來由的話,是什麼意思?完全沒有道理。你想要說明什麼?”(253/303) 以我有限的閱讀經驗來分類,卡夫卡的文筆是“房思琪式”的,他用文字本身傳遞矛盾、糾結、矛盾,而不是“紅樓夢式”的用語言技巧和文字細度來主導讀者情緒(儘管我更喜歡後者,因為我害怕揉捏自己)。卡夫卡人書合一,像是縮在20世紀角落絮絮嘮叨的中年老頭,讀者、評論家都對他充滿共情、寬容和憐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