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

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德] 瓦尔特·本雅明
出品人:
页数:264
译者:王涌
出版时间:2017-3
价格:39.00元
装帧:精装
isbn号码:9787567559981
丛书系列:独角兽文库
图书标签:
  • 本雅明
  • 波德莱尔
  • 文化研究
  • 德国
  • 城市研究
  • 哲学
  • 文学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资本主义
  • 抒情诗人
  • 现代文学
  • 文化批判
  • 意识形态
  • 诗歌
  • 社会批判
  • 知识分子
  • 晚期资本主义
  • 语言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是本雅明的代表作之一,在本书中本雅明的目光转向了以《恶之花》闻名的法国著名诗人波德莱尔。在书中,本雅明与波德莱尔一起对第二帝国时期的巴黎“渐次熄灭的煤气灯、把人固定在土地上的住房牌号、日渐堕落成商品生产者的专栏作家”发出挽歌式的哀叹,一起作为“城市的闲逛者”躲在人群里注视着这个嘈杂的商品物质世界,一起对急剧变化的社会现实发出“震惊”的慨叹,却又在结尾处理性而忧郁地击碎了波德莱尔的现代主义英雄之梦。本雅明独特的视角、细致的观察和内心的敏锐,使得这部构筑在浩瀚的引文之上的辉煌之作更多了一份诗意的绵长。 本书并非本雅明生前特意写作而成的书,而是他著名的写作计划“拱廊街”中“拱廊研究计划”的几篇完成稿,只是由于作者的突然离世,这个工程也戛然而止。通过本书,我们可以了解到19世纪资本主义发展进程中,人与自身异化所做的斗争。

作者简介

瓦尔特·本雅明(1892—1940),被视为20世纪前半期德国最重要的文学评论家。出身犹太望族。早年研读哲学;1920年定居柏林,从事文学评论及翻译工作。在博士论文《德国悲剧的起源》被法兰克福大学拒绝后,他终止了对学院生涯的追求。1933年纳粹上台,本雅明离开德国,定居巴黎;继续为文学期刊撰写文章和评论。1940年,法国沦陷;本雅明南逃,在法西边境自杀。他的大量著作于身后出版,为他赢得越来越高的声誉。

目录信息

读后感

评分

一种韵味的经久不散,一个身影的隐退徘徊,一场情绪的黯然酝酿,本雅明在解读波德莱尔的同时更是诗意还原了第二帝国时期的巴黎所处的整个时代中弥漫着的都市情绪,这也正是本书极强的社会批判性所在,自然,这与其法兰克福学派的学术渊源有着不可分离的关系。可以说,本雅明真...  

评分

本雅明认为现代机械技术给个体带来的震惊体验,瓦解了传统艺术的神圣光晕,并将之视为一种现代性的直觉体验而被表达。然而,这种体验方式却不是到现代社会才出现的,也并非现代艺术的专利。震惊作为一种审美体验,涵盖了从审美体验到审美判断的整个审美过程,使个体在面对丑、...  

评分

本雅明在《波德莱尔: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里并不是在写波德莱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波德莱尔是他灵魂选择依附上的一具肉体,他所需要的,是波德莱尔的眼睛和手中的羽毛笔。这本是一部名为《巴黎拱廊街》的鸿篇巨制,波德莱尔本来只是黑色的维吉尔,带着本雅明度过19...  

评分

(按:本文原刊於《詩潮》第六期二零零二年七月 ,頁50-53。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出版了劉北成重譯的Charles Baudelaire: a lyric poet in the era of high capitalism,題目改為《巴黎,十九世紀的首都》。這個新譯本補譯了1935年提綱,並增添了一篇波德萊爾論丹蒂的附錄文章...  

评分

毫无疑问,这是我几年间读到最精彩的文论,从波德莱尔引出的巴尔扎克、爱伦坡、雨果,乃至马克思都神采奕奕,风朗俊才。 但我怀疑是翻译本人没读过巴尔扎克和雨果,乃至出现很多作品名,章节名的低级谬误。 大名鼎鼎的戈蒂萨尔居然和高老头搞混了,邦斯舅舅被译成了米多外甥...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我犹豫了很久要不要看,因为我对波德莱尔没什么感觉。但这本书太有名了,十年前我就列入了书单。事实是,这本书太好看了。(马尔库塞那本《单向度的人》我就怎么都读不进去)不只波德莱尔写得很好,爱伦坡和雨果也写得很好。其中关于煤气灯的部分,我突然明白了德加画中那些圆圆的像月亮一样出现的灯,还有梵高、劳德累克画中咖啡馆和酒馆中的光感。我才明确意识到,每个时代的光源都是不一样的,这些也进入了画面。

评分

暂时还无法完全读懂系列

评分

20-20 “随着市场经济的动荡,我们在资产阶级丰碑倒塌之前就已开始意识到它是一片废墟。” 等读完波德莱尔的作品后可以再读一遍此书。

评分

没看懂都不好意思标记已读嘤嘤嘤

评分

读第二帝国时还云里雾里的,但是看到他写波德莱尔的主题,就一下悟了一些,他把波德莱尔的意象都看成是一种“感应”,这种感应是回忆式的,它不能起到任何的安慰作用,但是确实把握或者重唤了历史的碎片所带来的情感惊颤。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