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迫不及待离开父母,奔向远方的前程。
★只没想到,这一去不但是千山万水,
★还是无可回头的漫长岁月。
★荣登新浪“名人堂”、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小说家”提名
蒋晓云准确地把握现代社会生活中的孤独感和不确定性,这样的作家真是不多,倔强而从容,去留无意,云卷云舒,我们付之于万千想象,都顶不上她的一去一返。
—— 《北京晚报》
蒋晓云这样腔调的作家大陆很少有,她的路数写起人生来,有一种奢侈、雍容、悠远而又独立寒秋的调子。生老病死、吃穿用度、爱恨离别、姻缘交际、闺阁欢场,琐碎也有了气度,那一份练达世故,让这些剧情热闹归热闹,但绝不泛滥和轻贱。
——凤凰读书
蒋晓云
祖籍湖南岳阳。现旅居美国。
台湾师范大学教育系毕业,后就读于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教育系博士班。曾任《民生报》儿童版、《王子》杂志主编。
学生时期即开始写作;一九七五年发表处女作《随缘》,一九七六年起连续以短篇《掉伞天》《乐山行》,中篇《姻缘路》,三度荣获“联合报小说奖”,以媲美张爱玲的惊人才华饮誉文坛。作品后来集结成《随缘》《姻缘路》出版。
一九八〇年后赴美留学,成家立业,停笔三十年。
二〇一四年先后出版《百年好合:民国素人志》《桃花井》简体版,二〇一五年出版短篇小说集《掉伞天》。二〇一六年出版《四季红:民国素人志》。
蒋晓云被夏志清评介为“又一张爱玲”,是天才型的作者。第一次接触蒋晓云,是读她复出后的长篇小说《桃花井》,相比张大才女的高冷犀利,蒋晓云的文笔更为亲近细腻,甚至没有戏剧化的轰烈冲突,但读完却感到余韵,内心的悲戚感仿佛是心头被扎了一把利刃。而在这本散文集《家在...
评分一去一返中的云卷云舒——读《家在海的那一边》有感(1112字) 作者:苇眉儿 说起来,我是看过一些书的,也因此熟悉了不少的作家。每个人的文笔不同,文风迥异,文采各具各的风骚。当然,其中,不乏我喜欢的作家,用别具一格的腔调,书写与众不同的人生领悟与慨叹。每每这时,...
评分出生台湾,旅居美国三十年的蒋晓云,随着她回到家乡,似乎也结束了遥远的乡愁。那种只能隔岸远眺的浓稠的思乡之情,在她最新一本散文集里得到溶解。或许又是小说和散文文体的不同,使得同一作者呈现两种截然不同的文风,让读者读来有些“不知所措”。 在蒋晓云的作品中,因为大...
评分“不负春来二十年”取自白居易的诗《老病》,全诗为:昼听笙歌夜醉眠,若非月下即花前。如今老病须知分,不负春来二十年。在蒋晓云的同名散文《不负春来二十年》中,她在结尾也引用了这首诗,感叹“人生如沙画,热闹都在前半场,庆典过后就要慢慢准备收啦”,以一种豁达坦然的...
评分说起蒋晓云,那可真是一位“才女”。有人说她是“小张爱玲”,出名趁早,小小年纪凭着一部《掉伞天》杀进文坛,又三度拿下了“联合报文学奖”,可谓是轰动一时。当时很多文学大师也都看好她,夏志清老先生更是称赞其“不止是天才,简直可说是写小说的全才”,打趣她凭着一身才...
书是小书,但文章里的那些生活和从容,还挺有意思
评分上一代华裔移民好几年的生活专栏,老阿妈保守中庸,絮絮叨叨,普通无趣,还不如看友邻日记。好烦,对她那两个儿子讲了又讲,和在朋友圈每天晒八百张宝宝照片的妈毫无区别了。还有啊,你大儿子也就是跟林书豪在二十年前一起在周末班学过中文,有什么必要提那么多次啊!
评分还行吧!如报纸专栏一般的小短篇。
评分可能是因为做了大企业的高层比较富,所以蒋老师的东西越写越松驰越好笑了~
评分接地气,却也有“海归们”自带的洋气与“高姿态”,点缀着见证沧海桑田后的豁达,读起来恰到好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