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丁于1798年开始写作《诺桑觉寺》初稿,1799年完成后,便将其搁置了几年。1803年,又修订了一遍,并取名为《苏珊》,于当年春天以10英镑的价格将版权卖给了伦敦出版人,但不知什么原因,该书一直没有出版。1816年,其兄亨利·奥斯丁买回《苏珊》旧稿,让奥斯丁重新修订。1817年12月底,《诺桑觉寺》与《劝导》合集出版。
故事讲述的是,痴迷于哥特式恐怖小说的乡村牧师之女凯瑟琳,有时把现实生活也当成传奇故事中的虚拟世界。她被带着去社交场合见世面,结交了虚情假意的索普兄妹,并与正直英俊的富家子弟亨利一见钟情,随后受亨利的父亲蒂尔尼上将盛情相邀前往他家做客。在诺桑觉寺这座幽深、古老的宅子里,凯瑟琳脑海里浮现出恐怖小说中的可怖情景,并因此闹出一幕幕可笑的历险记。嫌贫爱富的蒂尔尼上将听信索普谗言,冷酷地对凯瑟琳下了逐客令。但是两位青年恋人并没有屈服,经过一番周折,他们终于结为伉俪。
同奥斯丁的其他几部小说一样,《诺桑觉寺》也是一部充满幽默情趣的喜剧作品,人物一个个写得有血有肉,活灵活现,对话鲜明生动,富有个性,读来如闻其声,如见其人,难怪评论家常拿她和莎士比亚相提并论。
简.奥斯丁一七七五年生于英格兰汉普郡斯蒂汶顿教区长家,是家中六个兄弟、两个姐妹中的小妹,排行第七。这是一个生气勃勃的和睦家庭,父亲是牛津大学的毕业生。奥斯丁从小就在父亲鼓励下大量阅读各类书籍,并学习写作,家中文学气氛浓厚。简?奥斯丁六部长篇小说如下:《理智与情感》(1811年),《傲慢与偏见》(1813年),《曼斯菲尔德庄园》(1814年),《爱玛》(1816年),《劝导》(1818年),《诺桑觉寺》(1818年)。
给亲爱的简奥斯丁打了两颗星,似乎是太自大了,就象那个花了十英镑买下它又退给作者本人的书商一样。但是既然连简本人在书被退掉之后做了很大修改,居然还是读起来很冗长乏味,那必定证明了这本书是简最不成功的作品,但是从探究作者本人的思想历程和追索她的生命足迹来看,这...
评分作为Jane Austen的第一部作品,尽管经过了大量修改,还是可以看到文笔的稚嫩和年轻的简洁诙谐,没有世故的分析选择,只有青春的幻想及不知保留的付出,这既是作者自身,也是作者笔下平凡、可爱、善良、温情的女主角。 看奥斯丁的书,心里轻松愉快,她创造了我们...
评分读这小说的时候,我看了诺桑觉寺的电影版。给我的感觉是,编剧们在情节上的处理,比小说更强烈。这可能是服务于电影的需要。 先说这本书。不知道怎么回事儿,这个版本很多地方给我的感觉是指代不明,莫非是我的理解没有到境界?很多地方有说话的时候,双引号是乱点的。很混乱。...
评分 评分感觉奥斯丁的有趣之处是她懂的女生的一对小心眼儿(可能自己也有过,但慢慢凭理智get over it),不像有些男性作家觉得女性就是ignorant或是圣母心(当然也有女作家脸谱化男性,譬如说奥斯丁笔下的女主永远比男主活灵活现,也许女性读者群迷恋darcy也是因为没有很细致地表述Dar...
同爱玛和傲慢相比,逊色较多。
评分看书的时候觉得,啊那个时候的人好单纯,女主人公渴望心上人的青睐却又很被动,善良又迟钝地热爱着朋友;女主人公认识到被朋友们第二次蒙骗,毅然地找到男主人公家表达自己的心意,这在当时还是很勇敢的吧;毫不怀疑男主人公的心最终会属于女主角,可惜这一切的开始是源于蒂尔尼的感激;挺有意思的,时代的想象给我以前的人很单纯的幻想,少女倾慕帅气的青年,婚姻不一定因为爱情而达成,门当户对金钱算计是世间不变的计算定理,日光底下无新事。
评分轻快的爱情喜剧 简短的篇幅戏仿了冗长的哥特小说
评分女主角凯瑟琳在这座诺桑觉寺里的“探险”故事实则讽刺了当时的哥特式恐怖小说。她沉迷于小说,在现实中也盼望着经历传奇故事,把自己想象成女主角。虽然经历了各种艰辛,故事还是按照她期望的样子发展着,即使亨利只是为了感激和凯瑟琳在一起。故事是圆满的结局,未来会怎样读者心中自有定数。除却主角们的爱情故事,书中对索普兄妹的形象刻画十分丰满,开始友好相处却以自我为中心,后来为了钱财虚情假意。凯瑟琳不像简奥斯汀作品中的其他女主角们那么聪慧,但内心也有为人诚实的底线,虽然有几分愚蠢但单纯不作假,即使没有看穿他们的真面目也不会被迷惑。凯瑟琳虽也有缺点,但瑕不掩瑜,就像书中说的“她与生俱来的体面合宜盖过虚伪的热情。”作者对男主角亨利的着墨并不多,但能看出是个洞察世事的人。故事主线平淡微有起伏,意料之中的皆大欢喜。
评分轻快的爱情喜剧 简短的篇幅戏仿了冗长的哥特小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