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等待着生命尽头的停摆,一半清醒,一半执着:《抬高房梁,木匠们;西摩:小传》为“麦田里的守望者”J.D.塞林格最后一篇中篇结集,是《九故事》《弗兰妮与祖伊》的有力补充,解密西摩生前往事,续写“格拉斯家族”的轶闻往事。
塞林格是美国当代文学史上绕不过去的名字,也影响了国内国外一大批作家,菲利普•罗斯、约翰•厄普代克、纳博科夫、苏童、马原、苗炜都对他赞誉有加,诺贝尔文学奖热门人选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树也是他的拥趸,也是《麦田里的守望者》和《弗兰妮与祖伊》日语版的译者。
在塞林格经典短篇小说集《九故事》的开篇《抓香蕉鱼最好的日子》里,西摩开枪自杀,留给读者无尽的悬念:西摩为什么自杀?
《抬高房梁,木匠们;西摩:小传》最初发表于《纽约客》杂志,于1963年结集出版,包括《抬高房梁,木匠们》与《西摩:小传》两个中篇,以西摩的二弟巴蒂为叙述者,讲述“格拉斯家族”的轶闻,回顾西摩生前的种种往事。
J. D. 塞林格(1919—2010)出生于美国纽约一个殷实的家庭,父亲是犹太人,母亲是爱尔兰人。他从小聪慧却对学习没有什么兴趣,中学时经过几次不成功的传统教育尝试(包括公立及私立学校),终被父母送往军事学院就读,后又有三次大学就读经历,均无果而终。在哥伦比亚大学夜校部就读期间,其写作才华被良师发觉,发表了数篇短篇小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中断写作,应征入伍,参加过诺曼底登陆与犹他海滩战役,后又从事战时反间谍工作。
1948年,遭受多次退稿后,其备受好评的短篇《抓香蕉鱼最好的日子》在《纽约客》上发表,此后又在该刊上发表多篇作品。1951年,《麦田里的守望者》出版,大获成功,成为美国文学经典,后又陆续出版了短篇集《九故事》、中短篇故事集《弗兰妮与祖伊》,以及中篇集《抬高房梁,木匠们;西摩:小传》。成名后的塞林格日益远离大众与媒体,在乡间买了一块地,隐居在一座山边小屋,四周丛林环绕,用一架高大的木篱与一条乡间土路相隔,他似乎在践行霍尔顿的梦想,“用自己挣的钱盖个小屋,在里面度完余生”,不再“和任何人进行该死的愚蠢交谈”。他的余生成了传说。2010年,塞林格在新罕布什尔的家中过世,享年91岁。
这本书看完后我真的不太明白。塞林格和格拉斯家族有仇吗?《弗兰克和祖伊》是讲格拉斯的最小的两个。这本的两个故事则是老二巴蒂叙述大哥西蒙的事。第一篇讲述大哥的结婚,第二篇算是大哥的传记。 也许当你不明白作者讲什么时,都可以说是作者的半自传体作品。看完后我也只好这...
评分 评分塞林格的格拉斯家族三部曲终于出齐,也算了却我一桩心事。 下面是书摘: 西摩在日记里描写他的丈母娘:“她这个人,终其一生,也丝毫无法理解或体味贯穿在事物、所有事物中的那股诗意的主流。她可能还是死去的好,然而她继续活着,上熟食铺,看她的精神分析师,每晚看掉一本...
真是火辣辣地好看,尤其后一部西摩小传。前一部抬高房梁木匠们的厉害是在于时间跨度那么短的素材竟然能写成一个中篇,还不让你分神有间隙来质疑文本是否过于累赘。后来的西摩小传简直是充满精神高潮的阅读,天才这种命定之人本身就让人眩晕,再加上塞林格并不在某种秩序中的毫不克制的语言,真是太驾轻就熟了,好像对文字有一种亲近的惯性。就连那些大多数人反感的连篇叨逼叨都是有意义且极具文学性的。 合上书真想掉眼泪,他的确把这微弱的讯号发送到了更遥远的地方。
评分想做一只死猫...
评分想做一只死猫...
评分最后一本塞林格,只有两句话。1「我意识到来自外界的第一个具体的动静是一阵全世界都熟悉的抽水马桶的声音。」未来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百次千次的瞬时抵达脚边的时候,那水声不要忘记。千万不要忘记你身上有什么东西正被带着冲走,做的到的话把那家伙夺回来看看。 2「抬高房梁,木匠们。新郎如阿瑞斯般走来,身量盖过大高个儿。」这是一道给男孩的命令,与你美丽的穆里尔在一起,请你生活得幸福幸福幸福。这一带谁的头衔都没我高。所以知道怎么做了吧? 其他的就不说了,人生中的时时刻刻啊,蹚过了,就像巴蒂那样活着,没跨过,就是西摩扣动了手枪。至于那位海军少尉的命令,那就请诸位自便吧。
评分想做一只死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