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書以上世紀90年代初至2000年為時段,聚焦於中國當代藝術中的“展覽”問題,介紹瞭這一時段的多個重要展覽,包括展覽的目的、組織以及麵對的挑戰。這些問題在上世紀90年代吸引瞭許多實驗藝術傢、藝術批評傢和獨立策展人的注意,促使他們投入到互相關聯的活動和討論中去。許多具有鮮明原創性的展覽被構想和組織,許多産生瞭重大影響的作品也是為瞭特定的展覽創意和製作的。在所有這些方麵,關於展覽的問題不隻關係到展覽本身,而是與當代藝術在中國的功能、意義以及與社會的關係等基本問題密切相關。在當代藝術於21世紀初獲得“正常化”以前,這些活動在90年代下半葉構成瞭一個“展覽的瞬間”,其強度和凝聚力在世界藝術史中也不多見。
將近20年後的今天,當代藝術的展覽已經成為中國美術中母庸置疑的一個重要部分,數以韆計的當代美術館、畫廊和其他展示場所日新月異地嚮國內外觀眾推齣新的展覽。但是實驗性與公共性之間的磋商仍然決定著當代藝術的的身份和社會意義。90年代的曆史經驗對於思考這些問題仍具有實際意義,這些經驗也是在研究中國當代藝術中需要被重視的一個方麵。
巫鴻是美國國傢文理學院終身院士,著名美術史傢、藝評傢和策展人。現任芝加哥大學美術史係和東亞語言文化係“斯德本特殊貢獻教授”、東亞藝術中心主任及斯馬特美術館顧問策展人。他是許多國際委員會的成員,包括美國古根海姆美術館亞洲藝術參議會委員、華僑城當代藝術中心館群(OCAT)學術委員會主席和餘德耀美術館學術委員會主席。他撰寫的有關當代藝術的著作包括:《作品與現場:巫鴻論中國當代藝術》(2005)、《走自己的路:巫鴻論中國當代藝術傢》(2008)、《中國當代藝術:基本文獻》(Contemporary Chinese Art:Primary Documents,2010)和《中國當代藝術:一個曆史敘事》(Contemporary Chinese Art:A History,2014)等。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當事人的事後追憶都落迴瞭當時疲憊和焦慮心態,中西之爭到底在爭什麼呢?巫鴻用做展覽和編文獻的方法作為一個practice-based research,真的很有意思。
评分排版有點腦殼疼 圖像資料珍貴
评分好讀又好看。(今天早起讀完瞭!
评分巫鴻老師永遠是偶像。博古通今學貫中西思想開放幽默風趣hhh。
评分撕逼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