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名女知青》讲述了青春年少,娴淑雅静的女知青娅梅60年代因为命运离开都市;70年代,为了爱情而留在乡村,80 年代,不知道为了什么,她返回都市,开始了自己的寻找和苦斗;90年代,当诸如情爱、金钱、荣誉等等,在她似乎都已获得之后,才发现自己是真正的一无所有,至21世纪,韶华逝,容颜已改,再返当年的田园乡村定居时,却是夫非夫、子非子、情感非情感、乡村非乡村、人世非人世……
阎连科,男,1958年出生于河南嵩县的一个偏僻小镇,1978年应征入伍,1985年毕业于河南大学政教系,1991年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1978年开始写作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情感狱》、《最后一名女知青》、《生死晶黄》、《日光流年》,小说集《和平寓言》、《乡里故事》、《朝着天堂走》、《年月日》等。另有《阎连科文集》5卷。曾先后获全国、全军等小说奖20余次,并获得2013年花踪世界华文文学奖、2014年度卡夫卡文学奖、影响中国2013年度文化人物、日本twitter文学奖。系新乡土、新军旅小说的代表性作家。
阎连科用文学解释了叔本华,和他的暴力美学。 娅梅因“上山下乡”运动离开都市来到偏僻的小山村张家营子,她陷于与张天元、狐狸三人之间的感情纠纷之中……后因返城无望也因与农民张天元产生恋情而留在农村,狐狸也因此自杀……
评分阎连科用文学解释了叔本华,和他的暴力美学。 娅梅因“上山下乡”运动离开都市来到偏僻的小山村张家营子,她陷于与张天元、狐狸三人之间的感情纠纷之中……后因返城无望也因与农民张天元产生恋情而留在农村,狐狸也因此自杀……
评分看了阎连科很多系列的书,第一本是关于艾滋病的,还有一些小段篇小说等,最后一名女知青描写了在特定的大时代背景下,小屁民的生活,知识分子(有一定文化)与大字不识的(或认识几字)农民的农民结合,之后的沟通,纽带,最后一个知青也没能留下来,从城市来,还得到农村去...
评分看了阎连科很多系列的书,第一本是关于艾滋病的,还有一些小段篇小说等,最后一名女知青描写了在特定的大时代背景下,小屁民的生活,知识分子(有一定文化)与大字不识的(或认识几字)农民的农民结合,之后的沟通,纽带,最后一个知青也没能留下来,从城市来,还得到农村去...
评分阎连科用文学解释了叔本华,和他的暴力美学。 娅梅因“上山下乡”运动离开都市来到偏僻的小山村张家营子,她陷于与张天元、狐狸三人之间的感情纠纷之中……后因返城无望也因与农民张天元产生恋情而留在农村,狐狸也因此自杀……
阎连科早期作品,关注的是城乡之间的变化与人之间的异化。他的作品中,城市永远带着一种原罪。而书中男女在城市和乡村之间辗转的过程,也是一个人的心灵异化与回归的过程,最终的动力却都是来源于各种欲望,有时候深不可测。作品很直接,但也失之于过于直白,内涵不够,也就造成力量不足……
评分阎连科的作品总是脱离不开那么一点魔幻现实主义。在这本书中,其狡猾之处在于,他对于故事事件情节的描述具有绝对的自主权,无论是时间轴的错位,还是含混的主语。缠绕不清在篇幅中,成为了作者和读者一场精妙而隐晦的游戏。
评分阎连科的作品总是脱离不开那么一点魔幻现实主义。在这本书中,其狡猾之处在于,他对于故事事件情节的描述具有绝对的自主权,无论是时间轴的错位,还是含混的主语。缠绕不清在篇幅中,成为了作者和读者一场精妙而隐晦的游戏。
评分向往城市到逃离城市,乡土以其温拙的包容与城市对峙。这类题材并不新鲜,返城知青无法在城市找准定位,成为无根的一代,继而留恋下乡岁月,在王安忆《本次列车终点》及孔捷生《南方的岸》中都有体现,只不过阎将整个过程扩充变细,突出对立和矛盾。后半部分愈发平庸,落入俗套,男女都追逐情欲,至死不渝的爱情只活在想象。一方在乡,一方往城,轮番孤寂。
评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