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德加•斯诺,美国著名记者。他于1928年来华,曾任欧美几家报社驻华记者、通讯员。1933年4月到1935年6月,斯诺同时兼任北平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1936年6月斯诺访问陕甘宁边区,写了大量通讯报道,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
董乐山,翻译家,作家。生于浙江省宁波市。1946年冬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英国文学系。译作《第三帝国的兴亡》(合译)、《一九八四》《西方人文主义的传统》《红星照耀中国》等均有广泛影响。
人文社重推最经典译本,由董乐山家属独家授权
附五十余幅珍贵历史照片!
《红星照耀中国》(曾译《西行漫记》)自1937年初版以来,畅销至今,而董乐山译本已经是今天了解中国工农红军的经典读本。本书真实记录了斯诺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
2016年是长征胜利80周年,也是本书出版80周年,此次新版得到董乐山家属独家授权,并配有五十余幅珍贵历史照片,是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的最经典译本。
《西行漫记》的诞生、流传、风行是一个传奇。 1936年6月,31岁的美国人——《纽约时报》驻华记者——埃德加斯诺冒着生命危险,突破严密的新闻封锁深入陕甘宁苏区进行为期四个月的采访。一个外国人,一个年轻的新闻工作者,出于职业追求和个人兴趣放下安宁丰裕的生活...
评分 评分 评分虽然看的是中文版,但像当时许多外国人对中国的记述和报道一样,依然能从字里行间带来一种审视历史的全新角度。印象最深的地方有这么几处: 在去安塞的路上:“……接着我们走到了一个巨石围绕、自然形成的可爱的水潭旁边,在这里我遇见了第一个红军战士。……除了一匹身上披着...
评分自然、生动、有生活、有激情。这是我读完这本书以后,笔记本上留下的几个关键词。 SNOW是我们从小就在历史书上学到的人物,真正读了这本书,才发现他和历史书上给人的印象完全不同。与其说他是一个“被统战”的对象,我倒更愿意相信,在那个年代,他是一个发自内心尊敬、热爱红...
“红星闪闪放光彩 ,红星灿灿暖胸怀 ……”看到书名就让我想起了这首脍炙人口的歌曲。从南昌起义再到两万五千里长征,期间经过了多少千难万险,又有多少革命先烈的牺牲,才换来今天的美好生活。现在从历史见证者笔下去回顾那段历史,去真实再现当时的艰苦岁月和红军面貌,真的让人万分激动与感动!
评分我曾刻意避开阅读“红色经典”,这是不对的;中国近现代史值得反复精研。这本书恰好在陕甘宁“苏区”读完;更深入的思考了当时一个“NGO”是怎么样得了天下,唏嘘不已。能确定的是:在彼时共产主义发挥了准宗教的功能,现如今还希望共产党员承担”神父“职责完全不现实,条件早已天翻地覆,时位皆不同。但当时共产党对社会问题的分析准确性惊人,这是战胜强悍如蒋介石以及背后日、德、意、苏、美、英力量的根本原因之一;苏区群像白描令人印象深刻:持久的坚持反抗确实不会是因为欲望、情绪与狂热。而是平和的坚定。它是深刻认知后的日常。
评分本以为此书又红又专,没想到越读越沉浸其中,为红军战士们的奋勇精神而感动,为领袖们的光辉理想和美好信念而动容。读完,你会为人物的命运唏嘘不已。当年意气风发的彭德怀后来被打倒,年轻有为的林彪成为反革命分子。用张爱玲的历史观来说:历史的真相有一千种面相。斯诺以一个局外人的身份为我们呈现了一个不是党史的党史。话说回来,若没有英勇顽强的红小鬼们,若没有赤色大地那些动人的故事,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中国现在的安稳生活恐怕难以实现。
评分必读书,不只是为了解中国三十年代革命真相。人文社这个版本很经典,设计也还原了最初的版本。
评分后来被神化的那些先行者们,也有普通人性,也度过很多前途不明的时光。但是在自由独立的这样的“诗和远方”中,能始终保持乐观,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以及最高层对革命和使命的远见,的确也是国士无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