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社重推最经典译本,由董乐山家属独家授权
附五十余幅珍贵历史照片!
《红星照耀中国》(曾译《西行漫记》)自1937年初版以来,畅销至今,而董乐山译本已经是今天了解中国工农红军的经典读本。本书真实记录了斯诺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
2016年是长征胜利80周年,也是本书出版80周年,此次新版得到董乐山家属独家授权,并配有五十余幅珍贵历史照片,是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的最经典译本。
埃德加•斯诺,美国著名记者。他于1928年来华,曾任欧美几家报社驻华记者、通讯员。1933年4月到1935年6月,斯诺同时兼任北平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1936年6月斯诺访问陕甘宁边区,写了大量通讯报道,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
董乐山,翻译家,作家。生于浙江省宁波市。1946年冬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英国文学系。译作《第三帝国的兴亡》(合译)、《一九八四》《西方人文主义的传统》《红星照耀中国》等均有广泛影响。
自然、生动、有生活、有激情。这是我读完这本书以后,笔记本上留下的几个关键词。 SNOW是我们从小就在历史书上学到的人物,真正读了这本书,才发现他和历史书上给人的印象完全不同。与其说他是一个“被统战”的对象,我倒更愿意相信,在那个年代,他是一个发自内心尊敬、热爱红...
评分前半部分文笔比较随和,叙故事般的铺展。后半部分讲了很多中共党史以及西安事变,看的出斯诺是一个比较红专的人,但高中历史大多学过,不是个人兴趣所在。斯诺作为一名旁观者的角度,所见所闻所写,可信度还是有的,没有偏离纪实性的要求。其他不多说,只说对书中印象深刻的几...
评分书的简介 这是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我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毛泽东和周恩来是斯诺笔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 作者于1936年6...
评分 评分昔日他乡如梦乡,回首四顾心茫然 那是一段最璀璨的岁月,那些日子那块土地上的人们,都有着孩子般晶亮的眼睛,纯真而质朴的笑容,简单而纯粹的梦想。 斯诺,这位“中国人民的美国朋友”,在那个动荡充满未知的年代,孤身前往被一群称作“赤匪”人们所占据的根据地,用他旁观者...
本来以为会是政治性很强的枯燥作品,结果可读性极强。斯诺全程都保持着美国佬的幽默乐呵和新闻记者的敏锐思索(洋鬼子的身份让他既疏离旁观又格外受重视,斯诺提及此也颇有妙论,真中国通),让我想起了近两年很红的何伟,莫名有种传承迭变感。未删节的良本,全书最抓眼球的莫过于各位开国元勋(包括林彪和李德)的小传,美式人物白描,说真的感觉从小看过的影视领袖形象并没有超越这个高度,而结尾西安事变简述更是丝丝入扣的好看,比电视剧出彩多了…1937的著作还点出了未来回汉冲突隐忧,集体淹没个人的红色文化倾向,斯诺的政治敏感度啊
评分一个新生的政党在诞生之初总是怀抱着期望和梦想的,我相信当初为之奋斗的许多人是真切地希望能够带给中国一个崭新的未来,建立一个平等没有压迫的世界,只可惜当它在这块土地上盘踞日久之后,已经渐渐背离了创始时的初衷,甚至变得像其曾经反对过的一方。
评分那年代还有比斯诺更了解中国的人吗?这本著作的历史地位是不言而喻的,董乐山的翻译更是如虎添翼,这是如此真实的红色苏维埃,即使我对今天的dang不信任,但却不能不发自内心地崇拜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那批人
评分我曾刻意避开阅读“红色经典”,这是不对的;中国近现代史值得反复精研。这本书恰好在陕甘宁“苏区”读完;更深入的思考了当时一个“NGO”是怎么样得了天下,唏嘘不已。能确定的是:在彼时共产主义发挥了准宗教的功能,现如今还希望共产党员承担”神父“职责完全不现实,条件早已天翻地覆,时位皆不同。但当时共产党对社会问题的分析准确性惊人,这是战胜强悍如蒋介石以及背后日、德、意、苏、美、英力量的根本原因之一;苏区群像白描令人印象深刻:持久的坚持反抗确实不会是因为欲望、情绪与狂热。而是平和的坚定。它是深刻认知后的日常。
评分可以当民族志去读了。从最开始对赤匪的恐惧,到最后将自己卷进中国轰轰烈烈的运动,斯诺对中国的观察,实际上是革命者进入了革命者的世界。写毛的最有意思,你很清楚地看到毛在自述人生经历的时候是如何跳出个人,将自我命运与中国革命的未来联系在一起。面带黄土与希望,延安的青年可真是太不一样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