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邊疆的治理與政治經濟(1600-1800)

臺灣邊疆的治理與政治經濟(1600-1800)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作者:邵式柏(John R. Shepherd)
出品人:
页数:704
译者:林偉盛
出版时间:2016-5
价格:NTD 700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9863501572
丛书系列:臺灣研究叢書
图书标签:
  • 台湾
  • 台湾史
  • 历史
  • 近代史
  • 台湾研究
  • 邊疆
  • 经济学
  • 政治学
  • 台湾历史
  • 边疆治理
  • 政治经济
  • 殖民历史
  • 17世纪
  • 18世纪
  • 地方权力
  • 族群关系
  • 历史地理
  • 早期现代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書嘗試建立一個綜合框架,以理解十七及十八世紀荷蘭、鄭氏及清朝統治者企圖治理臺灣邊疆時,在更大範圍上遭遇的戰略、控制及收益問題,並形塑出社會及經濟的發展脈絡。此外在政權更迭的轉移下,其行政體系如何影響政府、漢人及原住民三者之間的互動模式。 作者的主要論點,在於指出清代前期對臺治理政策,並非傳統的「忽略說」及「流離說」,而是基於戰略考量、稅收及開支的平衡等政治經濟因素,且經過朝廷激烈攻防討論後,形成的「理性」決策過程。邵式柏進而提出對於臺灣早期歷史發展的解釋架構,並以此做為討論清代國家性格、比較邊疆政策,及族群與文化互動等重要課題的理論視角。

作者简介

John Robert Shepherd(邵式柏),美國人類學家,任教於維吉尼亞大學人類學系

目录信息

【上冊】
推薦序/康豹
導讀/張隆志
中文版序/邵式柏
第一章 導論:臺灣邊疆的政治經濟
歷史舞臺與其主要行動者
原住民土地權利(熟番地權).
本書提要
本書目標和限制
第一部 平埔族群與漢人入侵的最早期階段
第二章 十七世紀早期的臺灣原住民
前言
史前時代的臺灣原住民
原住民的生計
原住民的貿易
原住民人口:部落大小的謎題
第三章 荷治時期(1624-1661)
前言
荷蘭人對原住民控制的擴張
北部的西班牙人與荷蘭的統一
荷治時期的行政管理
部落中的傳教工作
宗教權威與東印度公司
荷蘭對原住民的貿易工作
原住民農業的變遷
漢人殖民聚落的成長
第四章 鄭氏時期(1661-1683)
鄭成功的征臺大業
臺灣鄭氏的行政管理
鄭氏末日
第五章 清初平埔族群的稅收與管理
清制初建
清代的平埔族群稅收
清廷對鳳山八社的稅收
平埔族群稅收的陋習和改制
平埔族群徭役
平埔族群反抗與官員的反應
大甲西社事件
1737年的重建和改革
第二部 清朝封禁政策與漢人移民擴大
第六章 遷徙與漢人移墾
殖民政策辯論
移民限制政策的變遷
朱一貴事件
叛亂之後的移民政策
臺灣人口成長估計
米糖經濟出口開始
漢人聚落與市場的擴張
第七章 清代的漢人行政
做為戰略邊疆的臺灣
邊疆劃界及封禁隔離
軍事建置的擴充
文職機構的開展
文化政策、教育及考試制度
第八章 清代臺灣的財政管理
漢人稅賦與地方財政結構
邊疆土地開墾
田賦稅率的變遷
【下冊】
第三部 邊疆地佃制度的調和
第九章 熟番地權的演進
政府承認番社土地權利主張
康熙時期的邊疆政策與其實踐
代番納餉以交換番地
番大租模式的出現
雍正時期的熟番地權主張
雍正時期的番界政策與實踐
1737至1746年:番地禁墾
1747至1756年:番界政策與實踐
1757至1761年:從禁墾轉為順應
1766年:設立理番同知衙門
1767至1768與1788年:番地免稅政策
1768至1785年:番大租制的成熟
結論
第十章 漢人分類械鬥與原住民番屯制度
移民社會組織和分類械鬥
1782至1786年:反抗的序幕
原住民在林爽文事件所扮演的角色
政府控制分類械鬥的政策
福康安的番屯政策
界外土地的清丈與分配
組織番屯
臺灣綏靖了嗎?
十九世紀的發展
第十一章 平埔族群文化的轉變
面對鹿皮貿易衰退的經濟適應
開化與漢化
清代平埔族群教育政策
差別性的漢化
親屬變遷、性別與通婚
內部階層化與移民
第十二章 結論:邊疆治理、土地制度與晚期帝國
中國南方的邊疆治理
中國東北的邊疆治理
邊疆治理的策略、收益與控制成本
附錄A 平埔族群村社位置
附錄B 平埔族群稅額
附錄C 土地與米穀的計量
附錄D 十八世紀中國政府建置的判準
附錄E 原住民番屯的地域編組
附錄F 美洲原住民族與移民
參考書目
索引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用户评价

评分

作者从清代国家性格、边疆政策,以及政治和经济层面等视角,讨论清帝国治理台湾并非消极治理,而是有其周延的战略考虑,在中国边疆史和世界海洋史的大脉络下研究台湾史,对后进研究者有很大启发作用。

评分

作者从清代国家性格、边疆政策,以及政治和经济层面等视角,讨论清帝国治理台湾并非消极治理,而是有其周延的战略考虑,在中国边疆史和世界海洋史的大脉络下研究台湾史,对后进研究者有很大启发作用。

评分

本书跳出了传统的流离说与忽略说,从税收潜力、控制费用与战略考量三个方面出发,重新评价了清政府的治台政策。清领台湾之初,清政府出于降低统治成本与防范动乱的考虑,实行封禁政策,并选择与平埔族合作。平埔族向清政府纳税,协助其对抗反叛汉人与山地生番。清政府则保障其地权,限制汉人移民。雍正时期,清政府一度放宽移民及开垦限制以获取税收。乾隆时期,防止边疆骚乱压倒了经济利益的考量,清廷再次禁止移民开垦,重新划定汉人与原住民的分界。平埔族与移民通过番大租制度分割土地所有权,化解了这一政策。林爽文事件后,番屯的设立标志着平埔族作为清政府军事盟友的角色正式制度化。19世纪晚期,外来侵略的威胁使得台湾的战略地位大幅转变,战略与税收的新需求促使清政府取消了平埔族的税收优惠,不再保障其地权,平埔族也逐渐涵化于汉人之中

评分

本书跳出了传统的流离说与忽略说,从税收潜力、控制费用与战略考量三个方面出发,重新评价了清政府的治台政策。清领台湾之初,清政府出于降低统治成本与防范动乱的考虑,实行封禁政策,并选择与平埔族合作。平埔族向清政府纳税,协助其对抗反叛汉人与山地生番。清政府则保障其地权,限制汉人移民。雍正时期,清政府一度放宽移民及开垦限制以获取税收。乾隆时期,防止边疆骚乱压倒了经济利益的考量,清廷再次禁止移民开垦,重新划定汉人与原住民的分界。平埔族与移民通过番大租制度分割土地所有权,化解了这一政策。林爽文事件后,番屯的设立标志着平埔族作为清政府军事盟友的角色正式制度化。19世纪晚期,外来侵略的威胁使得台湾的战略地位大幅转变,战略与税收的新需求促使清政府取消了平埔族的税收优惠,不再保障其地权,平埔族也逐渐涵化于汉人之中

评分

在边疆学的总体视域中理解清代对台湾的政经治理。一言以蔽之,请勿将大清王朝当做昏庸无能的败家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