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被压抑之物将会重返。”
莲花生大师:“望向欲望的本质,会看到无边光芒。”
不要害怕和压抑欲望,而是应该重新疏导、驾驭它,为我们所用。
因为欲望乃是最强有力的生命能量,可把我们引领至自由与极乐。
你常满怀兴致去吃期待已久的大餐,食毕不仅没有满足感,甚至更为失落?总是嫌另一半陪你的时间不够多,常在爱中感到孤单?没有办法忍受别人不将你放在眼里,老是觉得自己不被喜欢?稍不顺心,就暴饮暴食,焦躁难耐?孩子不听你的话,即愤怒不已,斥声责骂?
追根究底,一切都是欲望在作祟。
弗洛伊德与佛法认为欲望是人对人世痛苦现实的自然反应,一旦脱离欲望,我们就不再是自己。透过欲望,反而能帮助我们了解自我,面对生活的烦琐与生命的困顿。因此,本书以佛陀的“四圣谛”为架构,印度神话《罗摩衍那》为经纬,融会贯通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并结合个案研究,提出各种实际建议,调和我们对欲望的矛盾观点,让我们对人类的欲望,有耳目一新的认识,进而通过欲望的驱力,达到身心灵的和谐与平静。
书中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名为“欲望的渴求”,讲述的是人面对欲望的一般心理与反应;第二部分名为“执着”,说明人一旦了解世上绝无可以带来满足的客体时,将会产生何种变化;第三部分名为“执之止息”,它点出,对待欲望,除了放弃与执着之外,仍有第三种方式能引领我们,让精神惊人地成长;第四部分“欲望之道”告诉我们如何利用欲望而非为其所用,进而达到喜乐的境界。
马克·爱普斯坦(Mark Epstein),美国著名精神科医师,在纽约市自行开业,常受邀演讲,谈论佛教禅修法对心理治疗的价值。已出版多本著作,包括Thoughts without a Thinker,Going to Pieces Without Falling Apart,Going on Being。常为Tricycle:The Buddhist Review,Yoga Journal等杂志撰稿。
个人公众号:解冻区(jiedongqu)转载需告知QQ641740083 记得前不久公号《难过瞬间》的互动,有个朋友留言:欲念难止。过去听过一句话,人会在最难捱和最荣耀时祷告,那时很困惑荣耀为什么也会祷告?直到我渐渐了解,人的快乐是永远不够的。 最近读了本新书《弗洛伊德遇见佛...
评分把佛洛伊德和释迦牟尼放到一起,两者有什么共同之处吗?当然有了,他们都是探索人类灵魂的大师。尤其是两者都特别关注人类的欲望。不过对待欲望他们的看法可能截然相反。佛陀认为欲望是痛苦的根源,只有舍弃欲望才可能获得最根本的快乐。而佛洛伊德认为欲望是推动人类社会...
评分个人公众号:解冻区(jiedongqu)转载需告知QQ641740083 记得前不久公号《难过瞬间》的互动,有个朋友留言:欲念难止。过去听过一句话,人会在最难捱和最荣耀时祷告,那时很困惑荣耀为什么也会祷告?直到我渐渐了解,人的快乐是永远不够的。 最近读了本新书《弗洛伊德遇见佛...
评分总觉得与这本书有着不一般的缘分,首先知道它就是在一个十分偶然的情况下,在豆瓣推介到我主页上的一篇豆友的读书报告上读到的,她在那篇帖中推荐了不少心理学的书,而我唯独对这本最感兴趣,一下子就被书名所吸引,这也许与我是佛教徒有关吧。之前还从没有见过把佛教与心理学...
被压抑之物将会重返。
评分我就是想吐槽装帧。把一本好书给毁了
评分断断续续,十分零散地翻完。一本为“欲望”正名的书。从通常意义上的“欲望”说起,扩展到“欲望的间隙”,进而将欲望对应于阳性欲望,欲望的间隙扩展为阴性欲望,最后将阳性欲望和阴性欲望整合为“道”,使欲望可被认为是生命力或者说生命意志本身的代名词。此书所涉及的领域确实可纠正当前对佛教的普遍误解(理论上)和对“欲望”的不当处理(行为/实践上),但也因涉及的术语及论述的相关主题都是历来纷争不断的核心概念(诸如二元、非二元,主体,女性欲望,圣谛,谛观,存在,施为等等),更不用说间杂了神话和禅宗故事,读惯了严谨学术作品的人,可能还是会感觉夹生异常,难以猝读。毕竟,这些问题要是全展开,百来页纸的篇幅确成笑谈。其间的有些实例倒有些有趣,更为实用。
评分拥抱欲望,超越欲望。
评分被压抑之物将会重返。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