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中国服饰与习俗图鉴》主要包含《中国服饰》《中华服制考略》和附录三个部分。
《中国服饰》首版于 1800 年,上至官员贵妇,下至贩夫走卒,笔触无一不及。一经出版,即震撼西方,引起来华热潮。其所绘版画也经常被后人引用,成为西方汉学及艺术史上的永恒经典。
《中华服制考略》首版于 1932 年,收录中国历代服饰手工绘画 24 幅,有武将、文官、和尚、闺秀等,均出自著名宫廷画师之手,在细节和颜色上都真实可信、完美地符合实际。
附录则梳理了早期西方有关中国的文献,精选百张精美且极具史学、艺术价值的彩色版画。
[英]乔治·亨利·梅森,英军第102团的少校,其生平国内外皆不可考以至有人怀疑这名字只是一个假托。原稿作者广州外销画匠“蒲呱”(Pu Qua)生平也不可考,应该是当时广州外销画最常见的署名之一。其主要活动地点在广州,专长是油画肖像及风景、风俗画,并曾于1769—1771年在英国逗留。
[英]中文名周永治,英国亚细亚火油公司经理,曾在华传教、经商、担任公职。曾在湖北省平江县创立培元小学、普爱医院等。
吴志远,师从南开大学许檀教授,现任教于郑州大学历史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明清经济史。
16至19世纪中国服饰,在西方人眼里的真实写照。一部服饰文化的发展史,在这部图书中完整的得以体现。 最早的画作始于1598年,画家虽然没有来到过中原,然而从周围来过中原的朋友解说中,绘制出印象中的中原服饰文化。看习惯了本土作家的画作,再来看看西方人眼里的画作...
评分本书是面向西方人,多方位地介绍了中国的各种行业。右图左文,大气简洁。 个别文字带有西方人的特色:图26介绍了一位中国郎中,作者吐槽在中国任何人都能成为医生,但下文转而描写仵作的工作,即检验一个人是暴力致死还是正常死亡,在这一段作者把验尸程序写得特别详细。在西方...
评分本书是面向西方人,多方位地介绍了中国的各种行业。右图左文,大气简洁。 个别文字带有西方人的特色:图26介绍了一位中国郎中,作者吐槽在中国任何人都能成为医生,但下文转而描写仵作的工作,即检验一个人是暴力致死还是正常死亡,在这一段作者把验尸程序写得特别详细。在西方...
评分本书是面向西方人,多方位地介绍了中国的各种行业。右图左文,大气简洁。 个别文字带有西方人的特色:图26介绍了一位中国郎中,作者吐槽在中国任何人都能成为医生,但下文转而描写仵作的工作,即检验一个人是暴力致死还是正常死亡,在这一段作者把验尸程序写得特别详细。在西方...
评分16至19世纪中国服饰,在西方人眼里的真实写照。一部服饰文化的发展史,在这部图书中完整的得以体现。 最早的画作始于1598年,画家虽然没有来到过中原,然而从周围来过中原的朋友解说中,绘制出印象中的中原服饰文化。看习惯了本土作家的画作,再来看看西方人眼里的画作...
画得真好看
评分画得不错,西方人的解说也有点意思。只是把很多人都画得像欧洲人,妇女的脚虽小但画得也太夸张,有些配图明显错误(比如题为“郎中”实为卖饼小贩)。解说中有些偏见,比如把卖艺或耍猴戏的说成乞丐,明明是自己不懂中医却说是“佯装号脉”。还有些明显的描述错误,比如画的杆秤似是而非,还说秤砣是“木质的砝码”;箭尾是螺旋状的毛等。还有些图或许距今太久也看不明白了,比如验币工具、蓝色棉布捕鱼器、装火的金属网捕蛙等。中篇虽画得不怎么样,但很原生态,也是中国古代服饰的绝好资料。下篇外国书籍和杂志中的插图也比较有意思,虽然同一年画的两个洪秀全像完全不一样,但这些历史资料非常不错!
评分最后几十页很棒
评分封面很棒,哈哈哈
评分其实就是广州外销画的其中一本。资料汇编,印刷还算可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