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系钱穆先生于一九四八年春季时所写。当时钱先生任教于江苏无锡江南大学,课务闲暇时,徜徉湖山胜处,尽抛书册,惟求亲近自然。一九五八年钱先生重阅旧稿,认为“与平日素所蓄藏,无大悬别”。书中就“人文与自然”“精神与物质”“情与欲”“阴与阳”“无我与不朽”“鬼与神”等主题进行论述,并于中西文化进行比较。
编辑推荐:
1. 本书系钱穆先生最为亲近自然信手拈来之作。
2. 钱穆先生写此书时,正值“世局晦昧”之时,他对人生更多了几分别样的思考,而本书所写专题,正是对“把捉实际人生之内里的症结”的一种“批导或斡旋”。
3. 本书篇幅不长,每个主题也十分简短,但字字珠玑,深切实际。
钱穆先生(1895.7.30-1990.8.30)字宾四, 1912年改名穆。先生自1912年始任小学、中学教员。1930年,他由顾颉刚先生推介,入北平燕京大学执教,从此跻身学术界。历任燕京、北京、清华、四川、齐鲁、西南联大等大学教授,也曾任无锡江南大学文学院院长。1949年迁居香港,与唐君毅、张丕介等创建新亚书院,任院长。1967年10月,钱穆先生移居台北。1990年8月在台北逝世。
钱穆先生博通经史文学,擅长考据,一生勤勉,著述不倦。先生毕生著书七十余种,另有大量学术论文,共约一千八百万字。他在中国文化和中国历史的通论方面,多有创获,尤其在先秦学术史、秦汉史、两汉经学、宋明理学、清代与近世思想史等领域,造诣甚深。钱穆先生在现代中国学术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
人的知识,不管是人文的,还是自然的,皆来自于人的感知。所谓的客观依旧不过是人的主观感受的提炼和综合。只是这样的“主观”能去归纳、预测,并不仅仅是无根由的臆想。但是我们所感知的就一定是真实的客观和真理吗?说到底,我们还不能跳出我们的视角,还不能跳出我们目下所...
评分昨天的我还是不是今天的我?已经过去的,但不为人所知的我,或者不为别人所记的我是否存在过呢?我的存在是因为我自己而存在,还是因为特他人的存在而存在呢?物质意义上存在还是精神上的存在,哪一个方面才是所谓的真实? 所谓的历史是因人而存在的,因记录而存在的。如果没有...
评分人生的真义我认为在于求自我的认同。所谓最求财富也罢、精神也罢、道德也罢,归根到底,都是自我满足的时限的快感。也就是对自我目标实现的认同。人只要能认同到自己的追求的以及达到这种目标的努力,则此生无憾。
评分老先生说的东西,有些很有见地,有些则很可笑。大凡涉及西方、涉及科学,老先生往往理解不深,比较也就只能浮于印象而失之泛泛了。如第四篇“理与气”中说,生命要有视之用,故创出目,要有听之用,故创出耳,都是从生命意志中演化出来的。这种问题,在现在,但凡是受过中等以...
评分老先生说的东西,有些很有见地,有些则很可笑。大凡涉及西方、涉及科学,老先生往往理解不深,比较也就只能浮于印象而失之泛泛了。如第四篇“理与气”中说,生命要有视之用,故创出目,要有听之用,故创出耳,都是从生命意志中演化出来的。这种问题,在现在,但凡是受过中等以...
文笔太漂亮,是骨子里的儒雅。倒不太去注意其主题表达了。钱穆是要给中国文化留一块圣地,还要光耀千古的,这里头有大悲痛。
评分喜欢九洲的这个简体版本,可读可藏。大师的书读一遍是不够的。
评分钱老爷子对人生的总结
评分文笔太漂亮,是骨子里的儒雅。倒不太去注意其主题表达了。钱穆是要给中国文化留一块圣地,还要光耀千古的,这里头有大悲痛。
评分净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