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安羌解圍戰考

仁安羌解圍戰考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2025

出版者:解放軍文藝齣版社
作者:盧潔峰
出品人:
頁數:442
译者:
出版時間:2015-4-1
價格:CNY 51.00
裝幀:平裝
isbn號碼:9787503325618
叢書系列:
圖書標籤:
  • 軍事
  • 二戰
  • 抗戰史
  • 曆史
  • 軍事史
  • 計劃中
  • 日本
  • 曆史2-國際
  • 仁安羌解圍戰
  • 軍事曆史
  • 清史
  • 湘軍
  • 曾國藩
  • 太平天國
  • 湖北
  • 戰役
  • 曆史研究
  • 地方誌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美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對於1942年4月17日至19日,中國遠徵軍第1路第66軍新編第38師第113團在緬甸仁安羌北側及拼牆河渡口兩岸進攻日軍、救援莢軍的那場戰鬥(《仁安羌解圍戰考:顛覆"仁安羌大捷"神話》稱其為“仁安羌解圍戰”)的感受和評價,曆來各不相同——中、日、英三方從一開始就各說各話,“各自錶達”。中方稱此役“我軍竟以不滿一韆的兵力,擊敗十倍於我的敵人,救齣十倍於我的友軍”,是為“仁安蕪大捷”;日方稱在仁安羌與中、英盟軍的對壘廝殺為“仁安羌殲滅戰”;英軍則堅稱是他們自己戰齣日軍包圍圈的……《仁安羌解圍戰考:顛覆"仁安羌大捷"神話》作者在遍閱中、英、美、日己齣版的各種書籍(英、日文親自翻譯)、論文、采訪報道等的基礎上,又到檔案館查閱原始戰鬥詳報、戰時各方往來電報,采訪親曆者,條分縷析地爬梳齣各方往述舊說中各種錯謬錯在何處、是如何産生的,最後客觀地、一小時一小時地還原瞭此戰的真實經過,顛覆瞭“仁安蕪大捷”的神話,並公允地給齣瞭自己對此戰的評價。

著者簡介

作者簡介

盧潔峰,曾任中國海關管理乾部學院政治經濟學講師、《廣州建設》報執行總編輯。1996-1997年,協助廣東省原副省長楊立編寫《帶刺的紅玫瑰》、《古大存沉冤錄》。2000年退休後,開始係統研究廣州革命紀念堂塋建築史和印緬抗戰史。齣版有《廣州中山紀念堂鈎沉》(廣東人民齣版社2003年版)、《黃花崗》(廣東人民齣版社2006年版)、《呂彥直與黃檀甫——廣州中山紀念堂秘聞》(花城齣版社2007年版)、《中國駐印軍印緬抗戰》(閤作,中國文史齣版社2009年版)以及《“中山”符號》(廣東人民齣版社2010年版)等著作,發錶《大鍾與十字架的疊加——中山陵新解》、《金陵女子大學建築群與中山陵、廣州中山紀念堂的聯係》、《“索菲亞”如何變身“中國古塔”——廣州中山紀念堂設計手法淺析》、《梧州中山紀念堂》、《過元熙——被遺忘的建築師》、《廣州新一軍公墓原貌》等專業論文。

前言

對於1942年4月17日至19日,中國遠徵軍第1路第66軍新編第38師第113團在緬甸仁安羌①北側及拼牆河②渡口兩岸進攻日軍、救援英軍的那場戰鬥(筆者簡稱其為“仁安羌解圍戰”,下同)的感受和評價,曆來各不相同——中、日、英三方從一開始就各說各話,“各自錶達”。中方稱此役“我軍竟以不滿一韆的兵力,擊敗十倍於我的敵人,救齣十倍於我的友軍”,是為“仁安羌大捷”③;日方稱在仁安羌與中、英盟軍的對壘廝殺為“仁安羌殲滅戰”④;英軍則堅稱是他們自己戰齣日軍包圍圈的⑤……

就中方而言,由於仁安羌解圍戰是一次緬戰(又稱“緬甸防禦戰”、“緬甸保衛戰”)中國軍隊鮮有的一個勝仗,也是盟軍一方難得的一個小勝利,物以稀為貴。外加中國遠徵軍第1路的總指揮是美國的史迪威將軍,被救者又是高貴的英軍英國人,所造成的國際影響非同一般。故此,講述仁安羌解圍戰經過的書籍、文章真可謂汗牛充棟,其戰況、戰果更被不斷“宣傳”放大。一場原本隻是速戰速決的仁安羌解圍戰,被升格為前後曆時7天(4月14日至21日)的“仁安羌戰役”①;對戰之敵也由日軍第33師團的作間部隊,膨化為“日軍214、215兩個聯隊”②,直至整個“日軍第33師團”。日軍在仁安羌的主要攻擊對象英軍,被置換成瞭新38師第113團,以緻形成“日軍在仁安羌陸空聯閤作戰對付113團”的立體作戰畫麵。③

筆者注意到此間的一個奇特現象——當年直接或間接參加仁安羌解圍戰的新38師官兵、一次緬戰的參戰者、參與者,都是多年甚至半個世紀以後纔撰寫文章或口述曆史,迴憶仁安羌解圍戰的。其中,間接參戰、參與者積極“迴憶”,而直接參戰官兵則極少留下迴憶文章。記憶的誤差以及道聽途說,緻使大傢同樣各說各話——關於戰鬥曆時者,有“一晝夜”說、“兩晝夜”說、“三天”說,甚至還有“18日停止戰鬥一天”說④;關於前往仁安羌方式者,有“急行軍前往”說、“全部乘坐汽車前往”說;關於孫立人何時到達仁安羌指揮作戰者,有“17日”說、“18日”說,甚至還有“既非孫立人又非齊學啓指揮”說⑤;關於張琦營長犧牲地點者,有“17日北岸”說、“18日過河”說、“19日(甚至20日)501高地”說;關於在仁安羌包圍英軍並與113團對戰的日軍兵力者,有“卅三師團”說、“兩個聯隊”說、“十倍於我之兵力”說、“僅有一個大隊”①說;關於解圍時間者,則有“18日下午5時”說、“19日下午2時”說,甚至有“20日”說、“21日”說。此外,還有“被圍英軍斷水斷糧三天”說,中英兩軍官兵“擁抱”說、“接吻”說,被救英軍高呼“中國萬歲!蔣委員長萬歲”說②。

延至1963年10月,為配閤“戰役”說、“大捷”說,劉放吾將軍接受颱灣《徵信新聞報》記者采訪時,竟然將仁安羌解圍戰的殲敵數字“升級”到無以復加的地步——“敵軍卅三師團萬人傷亡七韆”③……

上述各種說法的疊加、升級、流播,共同造下版本林立、真假莫辨、漏洞百齣,甚至荒誕不經之“仁安羌大捷”奇觀,令讀者無所適從。一個成功的戰例,因此而演變成為神話。這不僅給我們的對手留下笑柄,而且還會誤導子孫後代,使其難以認清二戰期間,中國軍隊在世界反法西斯戰場上的真實處境、真正錶現和傑齣貢獻。

筆者對往述舊說之“仁安羌戰役”、“仁安羌大捷”說,不敢苟同。最基本的一個理由是,如果這場解圍戰是一個“戰役”,並且取得“大捷”的戰果,理應對一次緬戰戰局産生積極的影響。但事實上,“仁安羌戰役”、“仁安羌大捷”並沒有左右緬甸戰局。相反,仁安羌解圍戰結束、英軍齣圍北撤之日,就是一次緬戰轉嚮敗局之時。為此,筆者決意考證這一戰。

考證仁安羌解圍戰,並非要否定這場戰鬥,更非為否定中國遠徵軍第1路新38師113團、112團仁安羌解圍戰參戰官兵的無量付齣。相反,追求真相是為尊重曆史,以便後人永記震古爍今的中國遠徵軍第1路徵緬抗戰曆史,追懷萬韆徵緬抗戰英烈鬼雄。

沒有懷疑就無需考證,沒有考證就難辨真僞。而要辨真僞,求真相,除瞭要有足夠的勇氣和毅力以外,還必須有足夠的證據。為此,筆者盡自己所能,遍尋與仁安羌解圍戰直接關聯的戰時往來電報,新38師戰鬥詳報,中日作戰地圖,中國遠徵軍第1路總指揮史迪威的日記,英緬第1軍團軍團長斯利姆①的迴憶錄,新38師師長孫立人的相關著述,113團、112團參戰官兵以及戰地記者的憶述,原始報章報道,日本軍方及戰地記者的作戰紀實,當日被包圍在仁安羌內的美國記者傑剋.貝爾登的憶述,以及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參謀團關於緬甸戰役作戰經過及失敗原因與各部優劣評判的報告書等各類相關著述,采訪新38師幸存老兵……雖不敢言已“上窮碧落下黃泉”,但卻可以說基本備齊瞭考證所需的基礎史料和關鍵證據。

為記錄自己的考證過程,也為方便同行和後來者繼續辨析、考證,筆者將所有關鍵史料和證據,原文收錄進本書,並據此互為參照,逐一辨析,對仁安羌解圍戰展開全方位的考證。筆者深知,要推翻一個流傳瞭70餘年的舊說定論,告彆“仁安羌大捷”神話,既是一種責任,也是一件十分嚴肅而神聖的工作。因此,在整個考證以及寫作過程中均倍加小心,反復告誡自己:不發無據之言,不定無憑之論,堅持言之有據,言之有理。

《仁安羌解圍戰考》共14章,既有將仁安羌解圍戰放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大背景中去觀察的“以大見小”,也有前後八章“以小見大”的專項釋讀和辨析。為方便讀者及研究同行獨立思考和繼續查證,筆者不厭其煩,詳細標注齣每一段甚至每一句關鍵引文的齣處和頁碼,以緻全書腳注多達937個。誠然,人的認識有一個過程,曆時逾八年的仁安羌解圍戰考證過程,就是筆者對仁安羌戰鬥、對仁安羌解圍戰認識不斷深化的過程。因此,本書雖然解開瞭一係列的曆史懸疑,重建瞭仁安羌解圍戰的基本史實,但我並不認為自己已經窮盡真相。

逝者如斯,仁安羌解圍戰畢竟過去70餘年瞭,截至2010年初,筆者已經無法找到113團的參戰者瞭;112團的幸存者則因年事過高而無法迴憶。此外,限於條件,筆者未能親往仁安羌解圍戰的舊戰場作實地考察,隻能藉助Google的衛星地圖功能,遙看當地的地理概貌,遙測各個戰鬥節點的地理位置。故雖數十次增刪修訂,付梓之時內心仍不勝惶恐。畢竟“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①。既非兵傢齣身,亦無軍事背景的筆者,沒有機會亦不可能“躬行”此戰。更為重要的是,和平年代的我們,無論如何虔誠,如何用功,都無法想象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艱難睏苦,無法想象孫立人麾下新38師全體官兵的戰時處境和無量付齣,遑論再現仁安羌解圍戰的全部曆史場景。因此,訛誤之處在所難免。誠乞各位方傢師長指正。

後記

近十餘年,在我讀書、學問的路程中,曾經多次得到中山大學曆史係原主任邱捷教授的點撥和指導。2004年我接觸印緬抗戰史後,邱捷教授曾經來函,對“仁安羌大捷”提齣質疑,囑我看看各方史料,以探究其真相。

2007年初,我對仁安羌解圍戰展開瞭係統研究。持續數年的積纍以及2012年7月至2013年3月不捨晝夜的強化作業,終於使我從“仁安羌解圍戰”的一係列考證中解脫齣來。

早在確定選題之初,我便意識到這是一項吃力不討好的“窗課”。2007年鼕,我十分尊敬的新38師幸存老兵徐文先生,就我的《仁安羌解圍戰考》初稿寫來瞭言詞激烈的批評信,力勸我終止此項研究。

難得的是搜集史料的過程中,孫立人將軍的中文秘書、颱灣東海大學柳作梅教授及其弟子張素華老師,為我提供瞭關鍵的參考文獻——《緬甸攻略作戰》的颱灣譯本①;中國第二曆史檔案館予我查閱印緬戰報、二戰史料的方便;南京大學建築學院冷天老師、揚州大學硃太康教授、重慶朋友舒宏艦予我以十分必要的幫助。周防同學協助我翻譯瞭斯利姆《反敗為勝》的主要章節;陳斌同學協助我翻譯瞭若林政夫的《伊洛瓦底戰記》,並校訂瞭我翻譯的約瑟夫·W.史迪威《史迪威日記》的相關部分。

我的研究,除瞭追求曆史真相外,完全沒有其他個人目的。我和許多民間研究者一樣,在沒有任何“課題經費”的逆境中堅持前行。廣東省原副省長楊立同誌曾經贈我一聯:“心堅石也穿,功到自然成”。多少年來,我一直以此自勉。我十分明白,生命寶貴、時間的一度性決定我隻能用自己有限的退休金換取研究的條件和考證的機會。幸而水滴石穿,微奏膚功,也就瞭一心願。

2013年夏,在沒有機會參加學術會議,無處發錶研究成果的睏境中。我幸獲曾禮新先生慨然資助,使《仁安羌解圍戰考》得以循“非正式齣版”的方式印刷500冊,以與朋友、同好交流。本以為草木不驚,孰料卻在網上收獲一片波瀾。滇緬抗戰史研究專傢餘戈先生獨具慧眼,厚愛有加,力薦給解放軍文藝齣版社,謀求正式齣版。

為不辜負解放軍文藝齣版社,我對自印的“交流本”進行瞭全麵的補充修訂——重新校訂瞭約瑟夫·W.史迪威《史迪威日記》的相關部分譯文;翻譯瞭美國戰地記者傑剋。貝爾登《與史迪威一起撤退》的八章內容;重寫瞭第五章“史迪威日記辨析”;增加瞭“《伊洛瓦底戰記》辨析”和“《與史迪威一起撤退》第二部分辨析”兩章;改寫瞭原“仁安羌解圍戰的基本經過”一章。新增的兩章與重寫、改寫的兩章,以及全書的多次修訂,使“仁安羌解圍戰考”整個階段性研究成果建立在更加堅實可靠的基礎之上。

本書寫作、修改、校訂過程中,幸獲一批網友、朋友的真誠幫助。值此《仁安羌解圍戰考》正式齣版之際,嚮所有關心、幫助、支持我的師長、朋友、網友鞠躬緻謝!

圖書目錄

前言
第一章仁安羌解圍戰的曆史背景
一 一次緬戰
二 日、中、英、美戰略意圖比較
三 緬甸戰場態勢
第二章以往相關著述簡要迴顧
一 官書、檔案文獻、專著
二 一次緬戰親曆者的著述、憶述
三 新38師官兵的著述、憶述
四 戰地記者的紀實報道
第三章參戰各方戰鬥進程
一 日軍第33師團戰鬥進程
二 英軍戰鬥進程
三 新38師戰鬥進程
第四章“喬剋巴黨行動”往來電報釋讀
第五章《第一次:燕南羌戰鬥詳報》辨析
一 戰鬥前敵我形勢之概要
二 攻擊部署及戰鬥經過
三 戰鬥成績
四 敵之兵力、部隊番號並可資參考之事項
五 附錄
六 作戰地圖
七 《第一次:燕南羌戰鬥詳報》附錶
八 《第一次:燕南羌戰鬥詳報》的真實信息與虛假謊言
第六章《史迪威日記》釋讀
第七章斯利姆迴憶錄釋讀
一 15日13:00.斯利姆下令毀壞仁安羌油田
二 16日,英緬第1軍團總部及第1緬甸師先頭部隊撤往桂卻
三 16日夜,作問部隊將撤退中的英軍先頭部隊3500人分隔包圍於拼牆河兩岸
四 16日深夜,英日雙方在仁安羌發電廠前爆發激戰
五 16日深夜至17日白天,第1緬甸師先頭部隊在拼牆河兩岸與日軍對戰
六 17日11:00,斯利姆給113團團長下達攻擊拼牆河北岸日軍的命令
七 17日12:30,孫立人趕到桂卻,指揮英軍配屬的坦剋和炮兵作戰
八 17日夜,第1緬甸師後衛部隊抵達仁安羌鎮南郊5公裏處
九 英軍在推崗隘口受阻
十 18日6:30,第1緬甸師後衛部隊及第7裝甲旅與日軍展開油田之戰
十一 被圍堵英軍並非“水糧斷絕兩天”
十二 113團18日的戰鬥
十三 中英盟軍19日的戰鬥
十四 斯利姆憶述的其他細節
第八章孫立人相關著述辨析
一 重慶《大公報》對仁安羌一戰的最早報道
二 五篇祭(碑)文有關文字
三 《統馭學初稿》有關記述
四 對《緬甸蕩寇誌》的批注
第九章劉放吾與楊振漢“平牆大捷”口述辨析
一 記者崇學對劉放吾的專訪報道
二 劉放吾“平牆大捷”口述辨析
三 記者黃海對楊振漢的專訪報道
四 楊振漢“平牆大捷”口述辨析
第十章《伊洛瓦底戰記》辨析
第十一章《與史迪威一起撤退》第二部分辨析
一 第8章“毀壞仁安羌”要點
二 第9章“七個疲憊的格洛斯特”要點
三 第10章“從馬圭撤退”要點
四 第11章“拼牆河的路障”要點
五 第12章“仁安羌的包圍圈”要點
六 第13章“晚上在伊洛瓦底江”要點
七 第14章“攻擊通過油田”摘要及辨析
八 第15章“中國萬萬歲!”摘要及辨析
第十二章仁安羌地理地貌
一 日軍記載
二 113團參戰者憶述
三 戰地記者記錄
四 利用Google衛星地圖勘察的結果
第十三章仁安羌解圍戰的時間軸
一 4月15日,新38師兩團奉命支援英軍
二 拼牆河北岸戰鬥
三 拼牆河南岸戰鬥
四 二次拼牆河北岸戰鬥
第十四章餘論
一 仁安羌解圍戰是一個成功的戰例
二 局部的小勝與全局的被誤導
三 告彆神話
參考文獻
主要地名、人名對照錶
後記
· · · · · · (收起)

讀後感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用戶評價

评分

時間有限,看瞭一頭一尾,中間考證的部分先略過去瞭,結論看起來很不錯。

评分

作者在收集中國方麵的資料上很是下瞭一番功夫,基本上能找的都找瞭,日本方麵的資料沒能到聯隊史一級不過也算是基本到頭瞭。就是對英國方麵的資料隻有亞曆山大和斯利姆迴憶錄中的隻言片語,所以裏麵關於英軍的內容基本上是腦補的。如果未來作者要在英軍資料的基礎上補充的話那結論部分都需要推翻瞭。

评分

作者在收集中國方麵的資料上很是下瞭一番功夫,基本上能找的都找瞭,日本方麵的資料沒能到聯隊史一級不過也算是基本到頭瞭。就是對英國方麵的資料隻有亞曆山大和斯利姆迴憶錄中的隻言片語,所以裏麵關於英軍的內容基本上是腦補的。如果未來作者要在英軍資料的基礎上補充的話那結論部分都需要推翻瞭。

评分

非常棒

评分

時間有限,看瞭一頭一尾,中間考證的部分先略過去瞭,結論看起來很不錯。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