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徽州书法文化研究

明清徽州书法文化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作者:李洁冰
出品人:
页数:200
译者:
出版时间:2015-12
价格:38.00 元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530569672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明清史
  • 文化
  • 徽州
  • 徽学
  • 学术史
  • 地方史
  • 书法
  • 徽州书法
  • 明清书法
  • 书法史
  • 文化研究
  • 地方文化
  • 徽州文化
  • 书学
  • 艺术史
  • 历史文化
  • 字体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明清徽州书法文化研究》讲述了:明清时期是中国书法发展史上具有鲜明特色的重要时期,产生了诸如明初官方推重台阁体、中期吴门书派大兴、个性解放潮流折射书坛、清初董氏书风继续一统天下、金石学兴起、碑学兴盛、众多书印俱佳的书家崛起等独特的书法现象,徽州书法发展轨迹中的主要特征恰恰能与此相佐证。明清时期徽州书法在徽州文化繁盛的背景之下,亦呈现出兴盛局面,其主要特点是:一,名家辈出,全面参与到整个明清书法发展进程中。明清书法史中诸多重大事件几乎都有徽籍书家的参与,比如明清台阁体书家詹希元,身兼受个性解放思潮影响的草书大家、鉴藏家及新安画派早期代表等多重身份的书家詹景凤,书画兼宗、于明末清初影响巨大的书家查士标,金石学书家程瑶田以及书印俱佳、同时又是徽州篆刻代表人物的巴慰祖等;甚至某些书法现象就发端于徽州,继而辐射全国,比如徽派篆刻从产生、发展至鼎盛的过程中,诞生了诸多的代表人物,他们考究文字之源,兼擅篆隶,书印俱佳,影响了整个中国篆刻史乃至书法史,为徽州书法增添了浓重而独特的色彩;另外,徽州书法具有深厚的民间基础,如徽州工匠这一特殊群体,尤其是制墨、刻书、版画、制砚等刻工,其精湛的工艺也源于良好的书法修养,并且有的本身就是书法高手。

二,明清儒商经济渗透到徽州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包括书法文化领域。徽商资本介入书法艺术的资助、收藏,使得书法由宫廷、书斋中又下移至民问,走回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徽州形成了较为成熟的艺术市场,“贾而好儒”的徽商收藏了大量珍贵的古代书画,徽州成为名副其实的“文物之海”。商业的发展以及“贾而好儒”,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原本以文人文化生活为主要动因的书法活动模式,书法与广泛的社会因素发生了越来越深入的关联,其社会性得到了扩展。

其三,徽州刻书、刻帖及文房四宝产业创造出瞩目成就,使书法具有了商品化特征。书法与它们互为影响,直接或者间接参与到商品流通领域,成为徽州文化发达的表现之一。徽州是“文房四宝”的温暖摇篮,徽州文化直接促进书写材料和用具的长足发展,这也是明清徽州书法的重要特征。

总之,明清徽州书法既是徽州文化濡染的结果,也是徽州文化繁荣的表现,同时还是明清书法发展状况的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缩影。

作者简介

目录信息

绪论一 问题的提出
二 研究现状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 选题意义和价值
明清徽州书法兴盛的文化地理环境
第一节 古老的历史地域
一 徽州历史沿革
二 徽州地理人文环境
第二节 徽商的特殊文化品格
一 徽商的形成与发展
二 “贾而好儒”
本章小结
明清徽州书法
第一节 徽州代表书家
一 詹希元:明初“台阁体”先导
二 詹景凤:明中期草书大家、鉴藏巨擘
三 查士标:书画兼宗的大家
四 程瑶田:乾嘉大儒与金石学书家
五 巴慰祖:书印俱佳的书家代表
六 明清徽州书家群体分析
第二节 徽派篆刻
一 何震与徽派篆刻兴起
二 明末至清中期徽派篆刻的发展
三 晚清徽派篆刻的后劲
第三节 徽州与外埠书法互动
一 徽、苏、扬书法的互动与交流
二 “扬州二马”与“扬州八怪”
本章小结
明清时期徽州的书画市场和收藏
第一节 明清徽州地区书画市场的繁荣
一 书画市场繁荣的背景条件及表现
二 徽商对书画艺术的资助
第二节 明清徽州的书画收藏家
一 歙县吴氏收藏
二 徽州其他书画收藏家
本章小结
明清徽州刻书、刻帖、书写工具与书法
第一节 徽州刻书与书法
一徽州刻书的形成和发展
二徽州刻工与书法
三徽州刻书字体——宋体与书法
第二节 徽州刻帖
第三节 徽州书写工具与书法
一 徽墨从来举世尊
二 徽笔:“尖、圆、齐、健”具四德
三 徽纸:百金不许市一枚
四 龙尾歙砚天下冠
本章小结
1.文献载明清徽州书家相关资料
2.《书画记》录吴其贞书法藏品统计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用户评价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