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觉哉家书

谢觉哉家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
作者:谢觉哉
出品人:
页数:356
译者:
出版时间:2015-8-1
价格:58.00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807680901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家书
  • 谢觉哉
  • 回忆录
  • 历史
  • 散文
  • 近代史
  • 书信
  • 2015
  • 谢觉哉
  • 家书
  • 红色家风
  • 革命家书
  • 家国情怀
  • 理想信念
  • 家教传承
  • 中国近现代史
  • 精神品格
  • 亲情教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谢觉哉先生,“延安五老”之一,是最早参加中国共产党的老一辈革命家。他1905年考取晚清秀才,参加革命前在湖南宁乡老家与夫人何敦秀育有四男三女;1937年9月在甘肃兰州八路军办事处与王定国结为伉俪,育有五男二女,并长年抚养亲友们的十多名子女。

本书为谢飞老师近年潜心整理其父谢觉哉先生的家书选编,涵盖谢觉哉先生从20世纪20年代到20世纪60年代的115封家书。书稿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第一辑是1920到1960年代,谢觉哉写给宁乡老家夫人何敦秀及子女的书信,文字生动,情感真挚,书信中除了表达对家乡妻子的惦念、对子女的谆谆教导与对乡亲故友的感怀之外,还涉及了当时的历史事件与时代变迁,包括军阀混战、延安生活以及建国后的土改政策等,具有一定的历史参考价值。第二辑是1950至1970年代谢觉哉先生写给王定国夫人及子女的书信,主要内容是夫妻之间的关爱、对子女的教育开导等,体现了老一辈革命家严于律己、以身作则的优良作风。书信中涉及读书、养生、提倡节俭等话题,展现了谢觉哉先生的生活态度以及为人处世的个人原则,为后人树立了榜样。第三辑是1950至1960年代谢觉哉写给家乡干部和友人的书信,通过书信了解家乡的情况与变化,对于当地干部的浮夸风等不良行为多有批评教育。全书百余封书信,纵贯近半个世纪,集亲情、乡情于一体,也从一个家庭的变迁映射出一个时代的动荡与革新。

作者简介

谢觉哉(1884—1971),字焕南,别号觉哉,亦作觉斋。 “延安五老”之一,著名的法学家和教育家、人民司法制度的奠基者。1884年出生,湖南宁乡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他在中央苏区任内务部长时,主持和参加起草了中国红色革命政权最早的《劳动法》、 《土地法》等法令和条例。1934年参加长征后,历任陕甘宁边区内务部部长、参议会副议长等职,制定与推行了《选举条例》、《宪法草案》等法令。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内务部部长、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等职。曾出版著述《不惑集》、《谢觉哉杂文选》、《一得书》、《学语集锦》等;20世纪80年代整理出版《谢觉哉日记》、《谢觉哉文集》《谢觉哉诗集》等。

谢飞,谢觉哉之子,1942年出生于延安。1965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后留校任教,先后任副院长、教授,并担任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导演电影作品包括《我们的田野》、《湘女萧萧》、《本命年》、《香魂女》、《黑骏马》、《益西卓玛》等,多次荣获国内外电影大奖。

目录信息

读懂父亲 谢飞I
第一辑致何敦秀夫人、儿女及家乡亲人
一九二〇至一九四〇年代
致王养吾,自宁乡云山(1919年5月2日)002
致何敦秀,自长沙(1921年4月16日、28日)003
致继母等家人,自长沙(约1922年前后)007
致谢式坤,自长沙(1922年9月18日)009
致谢式坤,自长沙(1924年某日)012
致何秋岩,自上海(1928年12月)015
致何敦秀,自兰州(1937年春)017
致何敦秀,自兰州(1937年8月)019
致何敦秀,自延安(1939年9月8日)021
致何敦秀,自延安(1943年1月26日)025
致何敦秀,自延安(1943年2月16日)029
致何敦秀,自延安(1943年6月13日)031
致何敦秀,自延安(1944年1月2日)033
致又大婆婆,自延安(1944年4月21日)035
致何敦秀等,自延安(1945年4月3日)040
致何敦秀,自延安(1946年1月27日)044
致何敦秀,自延安(1946年2月8日)046
致谢放,自山西后甘泉(1948年2月6日)048
致谢放、吴爱春,自河北西柏坡(1948年5月3日)051
致谢子谷,自北京(1949年某日)053
致谢子谷、谢廉伯,自北京(1949年9月7日)055
致谢廉伯、谢子谷,自北京(1949年10月4日)058
一九五〇至一九六〇年代
致谢子谷、谢廉伯,自北京(1950年1月21日)063
致何敦秀夫人及儿女,自北京(1950年8月15日)066
致谢廉伯、谢子谷,自北京(1950年10月4日)069
致谢放,自北京(1950年12月23日)070
致谢谦芳等,自北京(1951年1月27日)072
致谢放、谢子谷,自北京(1951年2月11日)076
致谢廉伯等,自北京(1951年5月25日)079
致何敦秀,自北京(1951年9月7日)082
致谢子谷、谢冰茹,自北京(1952年1月1日)088
致吴岂凡,自北京(1952年1月16日)091
致吴岂凡,自北京(1952年3月28日)093
致何关淑等,自北京(1952年6月26日)095
致谢谦芳,自北京(1952年10月1日)098
致谢廉伯、谢鲁宜,自北京(1952年10月30日)101
致谢放,自北京(1952年12月23日)103
致谢子谷,自北京(1953年7月9日)104
致谢金圃,自北京(1953年8月7日)106
致谢廉伯、谢子谷,自北京(1953年10月6日)109
致谢子谷、谢廉伯,自北京(1954年4月16日)111
致谢冰茹,自北京(1954年6月11日)112
致吴岂凡、谢寄祥,自北京(1954年9月12日)114
致吴岂凡、谢寄祥,自北京(1955年3月2日)116
致谢廉伯,自北京(1955年4月21日)118
致谢子谷,自北京(1955年6月22日)122
致谢子谷,自北京(1955年10月16日)124
致谢廉伯,自北京(1955年11月10日)126
致吴岂凡,自北京(1955年12月14日)129
致谢凡宣、谢典衡,自北京(1956年某日)132
致吴岂凡,自北京(1956年10月16日)134
致吴岂凡,自北京(1956年11月26日)136
致潘云冰,自北京(1957年5月17日)138
致姜一,自北京(1957年5月21日)141
致谢廉伯等,自北京(1957年7月8日)143
致谢笠仲,自北京(1958年2月4日)150
致谢子谷,自北京(1958年12月15日)152
致谢群英等,自北京(1960年3月29日)154
致谢廉伯、谢子谷,自北京(1961年1月20日)159
致吴岂凡,自北京(1961年5月23日)163
致谢寄祥,自北京(1961年7月1日)165
致谢子谷,自北京(1962年4月26日)168
致谢子谷,自北京(1962年5月15日)170
致谢金圃,自北京(1963年5月23日)171
第二辑致王定国夫人及儿女
一九五〇至一九七〇年代
致张曙时等,自北京(1952年12月23日)177
致王定国,自西安(于1956年6月18日来信上的批改)181
致孩子们,自北京(1957年1月30日)185
致王定国,自长沙(1957年3月22日)187
致王定国,自杭州(1957年4月5日)191
致谢飘,自北京(1958年10月6日)193
致王定国,自庐山(1959年3月10日)196
致王桂芳,自杭州(1959年3月27日)199
致王定国,自北京(1959年7月29日)201
致儿女,自广州(1960年1月前后)203
致谢飘,自北京(1960年9月26日)205
致王定国,自福州(1961年2月10日)207
致儿女,自福建(1961年2月28日)210
致谢飘,自北京(1961年3月19日)214
致儿女,自北京(1961年4月2日)217
致谢飘、谢瑗,自北京(1961年4月12日)221
致谢飘,自北京(1961年4月25日)223
致谢飘、谢瑗,自北京(1961年5月7日)228
致谢瑗,自北京(1961年7月11日)231
致谢飘,自北京(1961年7月17日)234
致谢飘,自北京(1961年9月27日)236
致谢飘,自北京(1961年10月14日)238
致儿女,自北京(1961年10月28日)241
致儿女,自北京(1961年11月11日)243
致谢飘,自北京(1961年12月19日)246
致儿女,自广州(1962年1月4日)249
致儿女,自北京(1962年3月8日)251
致谢飘,自北京(1962年5月16日)255
致谢飘,自北京(1962年9月9日)258
致王定国,自北京(1963年1月24日)260
致儿女,自北京(1963年5月26日)262
致王定国,自北京(1963年9月20日)267
致谢瑗,自北京(1965年5月10日)270
第三辑致家乡干部及友人
一九五〇至一九六〇年代
致张润清,自北京(1954年某日)274
致尹泽南等,自北京(1956年7月17日)277
致张润清等,自北京(1957年1月10日)279
致李淑一,自北京(1957年4月某日)283
致陶承,自北京(1957年5月19日)286
致李学良,自北京(1957年5月24日)288
致姜国仁,自北京(1957年5月24日)291
致李学良、张润清,自北京(1957年7月17日)293
致姜石梅,自北京(1957年8月8日)294
致云山师范及附小全体老师同学,自北京(1959年7月)297
致汤菊中、严岳乔,自北京(1959年某日)299
致张润清,自北京(1960年2月16日)301
致张润清,自北京(1960年3月24日)303
致李学良,自北京(1960年10月10日)306
致李学良、张润清,自北京(1961年7月8日)308
致谢岳云,自北京(1961年9月8日)310
致张润清,自北京(1961年9月20日)313
致谢岳云,自北京(1963年5月前后)317
附录
一自传谢觉哉321
二六十自讼谢觉哉331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古典而温情的情感传递方式 ——《谢觉哉家书》读后小感 你上一次邮寄书信是在何时? 读完《谢觉哉家书》之后,这是我问自己的第一个问题。我费了很大的劲努力去回忆,依稀记得上一次邮寄书信应该是在遥远的十二年之前了。那还是在青涩的学生时代,对书信上落下的文字...

评分

古典而温情的情感传递方式 ——《谢觉哉家书》读后小感 你上一次邮寄书信是在何时? 读完《谢觉哉家书》之后,这是我问自己的第一个问题。我费了很大的劲努力去回忆,依稀记得上一次邮寄书信应该是在遥远的十二年之前了。那还是在青涩的学生时代,对书信上落下的文字...

评分

古典而温情的情感传递方式 ——《谢觉哉家书》读后小感 你上一次邮寄书信是在何时? 读完《谢觉哉家书》之后,这是我问自己的第一个问题。我费了很大的劲努力去回忆,依稀记得上一次邮寄书信应该是在遥远的十二年之前了。那还是在青涩的学生时代,对书信上落下的文字...

评分

古典而温情的情感传递方式 ——《谢觉哉家书》读后小感 你上一次邮寄书信是在何时? 读完《谢觉哉家书》之后,这是我问自己的第一个问题。我费了很大的劲努力去回忆,依稀记得上一次邮寄书信应该是在遥远的十二年之前了。那还是在青涩的学生时代,对书信上落下的文字...

评分

古典而温情的情感传递方式 ——《谢觉哉家书》读后小感 你上一次邮寄书信是在何时? 读完《谢觉哉家书》之后,这是我问自己的第一个问题。我费了很大的劲努力去回忆,依稀记得上一次邮寄书信应该是在遥远的十二年之前了。那还是在青涩的学生时代,对书信上落下的文字...

用户评价

评分

这些家书,史料价值有,但意义不大。而作为家书,确实非常家常,也因其如此,家族传承价值大于社会传播价值。

评分

3.4。这书可读性不算好,但挺有意思的。事实上我们大多数人特别是年轻人对于新中国的缔造者们非常陌生,反而是那些失败者和被统治阶级的事迹充满耳目。谢觉哉和前后两任妻子生养了很多儿女,参加革命以后离家多年,只有书信往来,从感情上似乎对第一位寄托更多,写了不少诗词。谢家的孩子名字都取得有性格。

评分

感受到大气学识修养,家教的重要性,处理事情的方法,以及真爱。

评分

感受到大气学识修养,家教的重要性,处理事情的方法,以及真爱。

评分

#帮谢飞老师干活获得的奖励# 1971年6月15日,中共“延安五老”之一的谢觉哉病逝,享年87岁。谢老为晚清秀才,韩愈被贬潮州除鳄鱼之患,时人赠上联曰:“恶水鳄鱼,韩退之退之。”千年来竟无下联!当年谢老读完《共产党宣言》后,豁然开朗,对出下联:“好书好语,谢觉哉觉哉。”建国后,谢老历任内务部部长、最高人民法院院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