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勒里奎因精心锤炼的中短篇推理小说佳作集!
“上帝之灯”,是埃勒里·奎因的冒险历程中最不同凡响的一个。在本书中,奎因父子不只要挑战黑屋在雪地一夜消失的奇迹,还要从游戏中找到失窃的项链、黑暗鬼屋中置人于死地的神枪手,以及美国职业棒球好手在棒球场观众席离奇中毒身亡的原因。
埃勒里·奎因是曼弗雷德·班宁顿·李(Manfred Bennington Lee,1905-1971)和弗雷德里克·丹奈(Frederic Dannay,1905-1982)这对表兄弟合用的笔名。
他们开创了美国侦探推理小说的黄金时代,曾先后五次获得美国推理小说的最 高奖项“埃德加·爱伦·坡奖”,在历次“历史上最伟大的10位侦探推理小说家”的评选活动中,均榜上有名。
从1929年到1971 年,埃勒里·奎因发表了数十部推理小说,最为有名、具有代表性的是“国名系列”。奎因和他们的“国名系列”小说早已成了推理小说史上一个不可逾越的高峰。其中于1942年创作的《凶镇》标志着其创作风格的成功转型。其作品全球累计销量超过2亿册。
你们都知道我指的是谁吧…… 有些事情还真的必须自己做一做才知道上当了。 原本不相信不对照原文就能猜出翻译优劣的说法,这回信了。 此书的翻译真的不负人体金山快译的英名啊。 短篇集只收了一篇本来令人郁闷,但考虑到翻译的强悍程度,少祸害几篇大概是好事吧。 以后看到这个...
评分《上帝之灯》是美国作者埃勒里,奎因的代表之作,埃勒里,奎因是曼弗雷德,班宁顿,李和弗里德里克,丹奈这队来自纽约布鲁克林的表兄弟合用的笔名,也是美国推理小说的代名词表兄弟两个堪称侦探推理小说史上承前启后的经典作家,开创了合作撰写推理小说成功的鼻祖,两个人在一...
评分不知奎因是从哪里学来的那些蹩脚的课外知识,他对日本的了解就像他对中国了解的那么糟糕。当然这些并不影响文章的任何发展。虽说本案里面有一桩骇人听闻的谋杀案,一个围绕日本才女的密室谋杀。但是,这好像并不是奎因写作的真正意图。从文章的开始,我们所迈入的就是一个以爱...
评分奎因的短篇确实没有长篇铺展的开,甚至我读下去每篇都有写成长篇的趋势,在刚开始的时候很像奎因《罗马帽子之谜》以后的写法,凶杀总是进展缓慢,由于是短篇写作,有一种突然跳出来的不协调感,还有奎因的短篇太好猜了吧。。。 以下是《上帝之灯》的各篇短评 卷一 奎因新探案...
评分我看长篇侦探小说有一个相当不好的习惯,那就是总在看到剧情发展到高潮迭起之时,手贱贱的翻到书的尾页去看凶手到底是谁。 真正的推理小说迷最恨的,恐怕便是在书还没有看完的时候被人强行剧透。我可倒好,自己主动给自己剧透,难怪总是遭到那些资深推理迷们鄙夷的目光...
说实话后面的短篇更好看一些。标题作《上帝之灯》只能给三星,虽然谜面很有趣,但解答显得太无力,而且此类诡计在二十多年前某位法国作家已经用过了。我在想如果这个谜面交给岛田老师来写,那一定是另一番景象2333。
评分初版于1940,埃勒里·奎因第二部短篇集。这本书中的侦探是“奎恩”父子,犯罪皆因财色二字引起,前面大篇幅都是迷局,犯罪于中途或靠后发生,随后会透露出某些推导罪犯的细节,没有寻找或者陷入困境的状况,最后直接由奎恩讲出犯罪者及其推导理由,简单明了。《上帝之灯》是中篇,故事极简单,前面一片疑雾,没有犯罪和任何与推理内容相关的线索,直到最后,才让故事恍然。随后又分新探案和运动探案两部分,各由四个短篇构成。整体上感觉是简单,用短篇来写侦探故事,因为过程的缩短而使得细节展现不够充分,所以也就少了一些乐趣。
评分這個版本還是不錯的.去圖書館借來就沖著那篇不可能犯罪的「黑暗之屋」,覺得按照英文和日文翻譯成「黑暗之屋歷險記」更好!翻譯整體還算可以,缺乏靈性.
评分初版于1940,埃勒里·奎因第二部短篇集。这本书中的侦探是“奎恩”父子,犯罪皆因财色二字引起,前面大篇幅都是迷局,犯罪于中途或靠后发生,随后会透露出某些推导罪犯的细节,没有寻找或者陷入困境的状况,最后直接由奎恩讲出犯罪者及其推导理由,简单明了。《上帝之灯》是中篇,故事极简单,前面一片疑雾,没有犯罪和任何与推理内容相关的线索,直到最后,才让故事恍然。随后又分新探案和运动探案两部分,各由四个短篇构成。整体上感觉是简单,用短篇来写侦探故事,因为过程的缩短而使得细节展现不够充分,所以也就少了一些乐趣。
评分這個版本還是不錯的.去圖書館借來就沖著那篇不可能犯罪的「黑暗之屋」,覺得按照英文和日文翻譯成「黑暗之屋歷險記」更好!翻譯整體還算可以,缺乏靈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