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治国:英国法庭的政治史(1154-1701)》集中关注了(英国历史上)司法的一项重要功能,作者称之为“治国”,其实是欧洲近代民族国家的创建和治理——通过治理来创建,在创建过程中治理。这也是意味着更为强烈的政治功能。这本书需要细致阅读,也值得细细阅读。
于明,华东政法大学法律学院副教授,北京大学法学博士(美国康奈尔大学联合培养)。主要研究方向为法律史(英美法方向)、法理学(法社会学方向)。
曾在《中外法学》《清华法学》《法学家》《法制与社会发展》《环球法律评论》《华东政法大学学报》《北大法律评论》等刊物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出版点校著作译著《语词的创造:霍布斯论语言、心智与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华民国宪法史》(法律出版社)。
近些年,随着“公共治理”成为政治哲学中的一门显学,我往往见到学者们在著述中忙碌的身影不断突围,当然,一方面汉语学术是西语学术的子系统;另一方面,说明学术机制也有着追逐时尚的倾向。其实,西语中“公共治理”本身的学术含量并不密集,它更像是一种行政对策,而更少政...
评分近些年,随着“公共治理”成为政治哲学中的一门显学,我往往见到学者们在著述中忙碌的身影不断突围,当然,一方面汉语学术是西语学术的子系统;另一方面,说明学术机制也有着追逐时尚的倾向。其实,西语中“公共治理”本身的学术含量并不密集,它更像是一种行政对策,而更少政...
评分近些年,随着“公共治理”成为政治哲学中的一门显学,我往往见到学者们在著述中忙碌的身影不断突围,当然,一方面汉语学术是西语学术的子系统;另一方面,说明学术机制也有着追逐时尚的倾向。其实,西语中“公共治理”本身的学术含量并不密集,它更像是一种行政对策,而更少政...
评分近些年,随着“公共治理”成为政治哲学中的一门显学,我往往见到学者们在著述中忙碌的身影不断突围,当然,一方面汉语学术是西语学术的子系统;另一方面,说明学术机制也有着追逐时尚的倾向。其实,西语中“公共治理”本身的学术含量并不密集,它更像是一种行政对策,而更少政...
评分近些年,随着“公共治理”成为政治哲学中的一门显学,我往往见到学者们在著述中忙碌的身影不断突围,当然,一方面汉语学术是西语学术的子系统;另一方面,说明学术机制也有着追逐时尚的倾向。其实,西语中“公共治理”本身的学术含量并不密集,它更像是一种行政对策,而更少政...
张琪说这本书好?
评分张琪说这本书好?
评分写的是法庭宪政史这类的宏大叙事,用“政治史”来表述有点自我阉割了,点到即止?用的材料比较熟悉,都是普通法研究的基本成果,极少有具体的法庭细节。治理是个好词,仿佛棋手在摆弄棋子,但就中世纪晚期的英国司法而言,棋手和棋子之间的界限未必那么明晰。
评分加一条附注:这是一部伪装成法律史的理论作品,颇令人失望。
评分五星的学术抱负,四星的文献梳理,三星的史学贡献。优长之处在于,就国内学界而言,第一次把英国普通法史以专著的形式置入韦伯的问题视野之中(当然也夹杂了不少苏力式的福柯);缺点在于,博论痕迹甚重,每一章结构上虽有板有眼,但却多以整理国外学界已有观点为主,洞见不多,与猛大《除魔的世界》一篇相比,自然见绌不少。结论部分,英美两种“司法治国”模式对比,略显草率仓促。【隐而未发的命题,中国未何没有形成“司法治国”?】【开篇苏力的序极为撩拨人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