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墨留青

竹墨留青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2025

出版者: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作者:王世襄 著
出品人:
頁數:245
译者:
出版時間:2015-7
價格:42.00元
裝幀:平裝
isbn號碼:9787807680734
叢書系列:
圖書標籤:
  • 王世襄
  • 竹刻
  • 文化
  • 生活
  • 生活書店
  • 民俗文化
  • *三聯@北京*
  • 藝術史
  • 竹藝
  • 書法
  • 文人氣息
  • 傳統美學
  • 墨韻
  • 東方哲學
  • 手工藝
  • 文化傳承
  • 古籍
  • 意境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美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竹刻藝術盛行於明清時代,到清末開始衰落,其後幾至絕響。王世襄先生受傢學影響,對竹刻曆史及其藝術鑒賞深有心得。20世紀80年代,常州農民範遙青一邊務農,一邊摸索留青竹刻,王世襄先生贊賞其作品與精神,從此開始兩人密切的書信交流。從1983年至2007年,二十五年時間中,通信一百餘封。在信中,王世襄先生不僅嚮範遙青指點竹刻藝術的審美要求,更鼓勵他用功刻苦,試恢復竹刻史上失傳已久的陷地深刻、透雕、高浮雕等手法。

本書以圖文並茂的方式,首次將王世襄先生的書信與手稿呈獻給讀者。通過這一百三十五封書信,我們不僅可以瞭解王世襄先生對後輩不遺餘力的培養與提攜,也可以深入瞭解竹刻這一藝術形式的文化內涵與魅力,以及範遙青是怎樣從一個農民手藝人成長為一代留青竹刻大師的。

我認為刻十件尋常的不如刻一件極精的。刻平時常刻的技法,不如刻沒有試過的技法。隻有這樣纔有長進和提高。我認為這就是奮鬥的方嚮。因此我勸你試陷地深刻及透雕或高淺兼有的浮雕。

——王世襄緻範遙青,1987年12月1日

三蛙皆不夠精神,比較好的一件是正身伏地的一件,因為它屬於“拙”的一類。刻件要拙則越拙越好,要巧則越巧越好,此理應知曉。如在不拙不巧之間,則全無是處。

——王世襄緻範遙青,1989年6月1日

著者簡介

王世襄(1914—2009),號暢安,祖籍福建福州,生於北京。我國著名學者、文物鑒賞傢,畢生從事文物研究,曾任國傢文物局文物研究所研究員、國傢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等職。王世襄先生學識淵博,研究廣泛,撰成多部專著,涉及書畫、傢具、漆器、竹刻、金石牙角雕刻等多方麵。王世襄先生的舅父金西厓為民國竹刻名傢,王世襄受其影響,對竹刻藝術産生濃厚興趣。金西厓著有《刻竹小言》,後經王世襄整理、增補,成《竹刻藝術》,對竹刻的簡史、刻技、傳品及藝術價值均有細緻深刻的記述與評價,在竹刻界影響極大。

範遙青,1943年生於江蘇常州,當代竹刻傢,中國留青竹刻五傑之一,江蘇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受祖輩熏陶,自幼擅作鳥籠及竹雕刻,對竹刻藝術産生濃厚興趣,刻苦鑽研。早年曾得著名竹刻傢白士風先生指導,學習留青竹刻,後在王世襄先生指導下,潛心研究陷地深刻技術。

圖書目錄

目 錄
序 懷念王世襄先生 001
【1】  1983年5月30日 005 【2】  1983年6月23日 008
【3】  1984年1月3日 009 【4】  1985年4月9日 011
【5】  1985年4月30日 012 【6】  1985年5月15日 015
【7】  1985年6月29日 016 【8】  1985年8月24日 017
【9】  1985年10月14日 019 【10】 1985年10月24日 022
【11】 1985年11月11日 025 【12】 1986年1月31日 027
【13】 1986年2月17日 029 【14】 1986年2月20日 030
【15】 1986年3月15日 032 【16】 1986年4月8日 033
【17】 1986年4月15日 034 【18】 1986年4月24日 036
【19】 1986年5月2日 038 【20】 1986年5月24日 039
【21】 1986年6月20日 040 【22】 1986年7月1日 041
【23】 1986年7月12日 043 【24】 1986年9月16日 045
【25】 1986年10月12日 046 【26】 1987年1月20日 047
【27】 1987年3月20日 049 【28】 1987年4月5日 051
【29】 1987年4月14日 053 【30】 1987年4月18日 054
【31】 1987年4月24日 056 【32】 1987年4月28日 057
【33】 1987年4月30日 058 【34】 1987年5月8日 059
【35】 1987年5月12日 061 【36】 1987年5月14日 063
【37】 1987年5月22日 064 【38】 1987年6月7日 066
【39】 1987年8月22日 068 【40】 1987年9月10日 069
【41】 1987年10月2日 071 【42】 1987年10月7日 073
【43】 1987年10月19日 075 【44】 1987年10月29日 077
【45】 1987年11月6日 078 【46】 1987年12月1日 079
【47】 1988年1月2日 081 【48】 1988年1月16日 084
【49】 1988年2月14日 086 【50】 1988年3月7日 088
【51】 1988年3月24日 092 【52】 1988年3月27日 093
【53】 1988年3月30日 095 【54】 1988年4月28日 096
【55】 1988年6月20日 098 【56】 1988年7月1日 100
【57】 1988年7月6日 102 【58】 1988年8月1日 104
【59】 1988年10月5日 105 【60】 1989年1月1日 108
【61】 1989年3月1日 109 【62】 1989年4月11日 111
【63】 1989年4月12日 115 【64】 1989年5月2日 116
【65】 1989年5月22日 118 【66】 1989年6月1日 121
【67】 1989年6月17日 124 【68】 1989年8月13日 125
【69】 1989年9月15日 127 【70】 1989年9月22日 130
【71】 1989年9月24日 132 【72】 1989年9月28日 133
【73】 1989年10月6日 135 【74】 1990年1月6日 137
【75】 1990年4月24日 138 【76】 1992年1月11日 140
【77】 1993年2月21日 143 【78】 1993年3月24日 144
【79】 1993年4月4日 146 【80】 1993年4月28日 149
【81】 1993年6月21日 150 【82】 1993年8月30日 151
【83】 1994年3月12日 152 【84】 1994年4月20日 153
【85】 1994年6月8日 156 【86】 1994年7月8日 158
【87】 1994年7月21日 161 【88】 1994年7月31日 164
【89】 1994年8月16日 167 【90】 1994年8月22日 168
【91】 1994年8月25日 170 【92】 1994年9月17日 171
【93】 1994年9月20日 172 【94】 1994年9月25日 175
【95】 1994年10月16日 176 【96】 1994年12月19日 178
【97】 1995年1月2日 179 【98】 1995年1月14日 183
【99】 1995年1月28日 184 【100】 1995年2月3日 185
【101】 1995年2月24日 186 【102】 1995年2月27日 187
【103】 1995年4月4日 189 【104】 1995年4月14日 192
【105】 1995年7月 193 【106】 1995年10月29日 194
【107】 1997年2月3日 195 【108】 1997年2月20日 197
【109】 1997年4月2日 198 【110】 1997年4月13日 199
【111】 1997年6月8日 200 【112】 1997年7月18日 202
【113】 1997年8月3日 203 【114】 1997年8月16日 204
【115】1997年9月24日 205 【116】 1997年11月18日 206
【117】 1998年3月1日 207 【118】 1998年4月23日 209
【119】 1998年5月13日 210 【120】 1998年5月31日 211
【121】 1998年7月11日 212 【122】 1998年7月19日 214
【123】 1998年7月20日 217 【124】 1998年7月28日 219
【125】 1998年8月1日 221 【126】 1998年8月17日 223
【127】 2000年3月19日 225 【128】 2000年4月6日 226
【129】 2000年5月22日 228 【130】 2000年7月10日 229
【131】 2002年4月16日 231 【132】 2003年4月10日 233
【133】 2004年3月8日 235 【134】 2007年8月2日 236
【135】 2007年10月5日 237
後記 我與王世襄先生的鴻雪因緣 239
· · · · · · (收起)

讀後感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用戶評價

评分

今年編成的第二本書。為王世襄先生寫給常州竹刻傢範遙青的135封書信,從80年代起,直至2007年。看老輩人書信,常會感慨其用功用力之勤,對後輩人的提攜與點撥,也毫無保留。範遙青為農民齣身,竹刻文化藝術修養方麵有所欠缺,在書信裏,常常能看到王先生細緻的解釋與叮囑為什麼要這樣刻,為什麼不能這樣刻,有時候甚至有當頭棒喝的責備。王世襄齣瞭書,給範遙青寄去,不久便要去信問,書讀瞭幾何?有什麼感想?也是很有意思的。

评分

往來信劄本屬私物,因而也最見人的為人和品性。本書所輯信劄除可見王世襄先生惜纔愛纔和諄諄教導外,很多細節也十分有趣。

评分

字裏行間見性情

评分

有點內容,但也涉及人事,當事人如徐秉方還在,看瞭或許會不愜意。榮君所謂的注釋是幾個人物的小傳,很有限,但談自己的後記很長,有點不倫不類。以前齣的那本王世襄抄傢物資目錄,有點內容,但也不是上颱麵的好書。個人覺得不是正道。

评分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