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人的牽絆

臺灣人的牽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聯經
作者:本田善彥
出品人:
页数:344
译者:堯嘉寧
出版时间:2015-7-29
价格:NT$390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9570845914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臺灣
  • 身份认同
  • 文化
  • 台灣
  • 台湾
  • 国际关系
  • 【可信/不可信】
  • 評分-八分
  • 台湾文化
  • 家族关系
  • 社会纽带
  • 历史记忆
  • 认同感
  • 人文关怀
  • 乡土情感
  • 群体记忆
  • 文化传承
  • 地方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隨台籍口譯官在毛澤東、周恩來、蔣介石等兩岸領導人身邊

見證台灣國際地位轉變的歷史性時刻

以第一手訪談直擊七十年間中、日、台的外交祕辛

看台灣人如何在時代的動蕩中堅持信念、尋找認同

如何於詭譎多變的國際情勢下,擺盪於台、中、日三地的政治角力中

1972年9月29日,日本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發表共同聲明,宣布兩國邦交正常化,也正式宣告了在台灣的中華民國政府與日本「斷絕邦交」。從1971年台灣退出聯合國以及美國國策顧問季辛吉祕密訪中,到隔年美國尼克森總統及日本首相田中角榮陸續訪中,台灣的國際地位面臨前所未有的巨變。

在海峽兩岸的外交前線見證這一幕的,無獨有偶,是兩位背景相似、生命軌跡與台灣、大陸和日本三地都息息相關的兩名台灣人。

林麗韞──二戰前生於台中,戰爭期間因父親不滿在台灣所受到的殖民歧視,帶著家人到日本神戶生活。二二八事件讓她與她的家人對國民黨政府徹底失望,懷著熱血、改革祖國的心情,自小受日本教育的她,毅然在高中畢業後決定回到「祖國」,建設「新中國」。在中共建國初期,中共缺乏通曉日語及日本文化的人材,這位年輕、了解日本、又操著一口流利的關西腔的台灣女孩,成為周恩來身邊的日語口譯官,見證毛澤東、周恩來與田中角榮密會的歷史瞬間,更成為「中日建交」密會中,有記錄可循、並能接受作者採訪的唯一參與者。

林金莖──出生於台南,戰後曾短暫前往上海留學,之後成為少數進入外交部的台灣人。派駐日本期間是唯一一位在見證台灣與日本斷交的台籍外交官,也長年擔任蔣介石及宋美齡的日語口譯官。當林麗韞的回憶展現了中日兩國領導人通過幾場密談決定外交方向時,林金莖的經歷則顯示台灣外交官如何在變化多端、危機重重的國際局勢中,試圖力挽狂瀾的決心及辛苦,以及最後無力回天的絕望。

許多戰前受過日本教育的台灣人,都剛好在可以接觸到台、日、中「三顆心」的環境中成長。這個世代的台灣人體認到自己有「三顆心」,在回首自己一路走來的道路時,有時令人感到不解的慎重,有時又有著複雜的曲折。他們各自因為二二八事件、國共內戰等時代的動蕩而做出不同的決定,或根留台灣、或定居日本、或前往中國大陸。憑藉著「通曉日語及日本文化」的台灣人身分,這些人成為兩岸外交推動上不可或缺的人物。

本書作者本田善彥親自訪談書中多位主要人物,以林麗韞及林金莖為中心,擴及左翼青年李登輝的老「同志」吳克泰、因親人在二二八事件中蒙難而痛恨國民黨,選擇回到大陸參與對台工作的郭平坦,以及知名旅日作家陳舜臣等人,牽扯出台灣人在戰前戰後的複雜心態、選擇留在台灣或回到「祖國大陸」的心情、在大陸從事對台工作的概況,以及海峽兩岸微妙關係的發展。更重要的是,透過訪談,本書揭露許多史料檔案未記錄的外交秘辛,包括在毛澤東與田中角榮的密談、周恩來的外交手腕、國民黨元老廖仲愷及何香寧之子廖承志在中共對日工作的重要角色、台灣與日本斷交前焦急探尋情報的駐日代表,以及台獨人士訪問中國大陸的背後真相。

從這些個人的生命故事,可以看到在台灣人在這動盪的年代,如何搖擺於台灣、大陸、日本之間,每個人像是有「三顆心」一樣,依循著自己的信念,盡力維持這三塊土地之間的聯繫。

作者简介

作者:本田善彥(Honda Yoshihiko)

日本神戶人,在眾多日本媒體擔任評論工作,為日本岩波書店世界雜誌、毎日新聞社經濟學人雜誌等評論,曾任中廣海外部,中央廣播電台節目部日語記者兼播音員,現自由撰稿人。關心中日關係、台海兩岸關係、當代思想等議題。著有《人民解放軍在思考什麼?》(光文社新書)、《中國轉換期的對話──24位意見領袖的看法》(岩波書店)、《台灣總統列傳》(中公新書)。

譯者:堯嘉寧

台灣大學法律學碩士,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社會人類學碩士。現職為英/日文翻譯,譯有網野善彥《重新解讀日本史》、大貫惠美子《被扭曲的櫻花:美的意識與軍國主義》、奧比·薩克思《溫柔的復仇:奧比‧薩克思的創痛與重生札記》等書。

目录信息

第一章 林麗韞──擔任周恩來日語口譯的台灣姑娘
受周恩來疼愛的「關西腔台灣人口譯」/「添了麻煩」的發言讓氣氛為之一變/日中雙方對「一個中國」的攻防/攻防焦點──「波茨坦宣言第八條」/「借一下洗手間」:突然成真的田中、毛會談/代表談判成立的田中、毛會談/簽署日中共同聲明、疲憊困頓的田中/「大平,你這麼會喝嗎?」/對田中內閣寄予期望的中共/看準田中即將訪中,全盤收集資訊/在對日外交投注全力的周恩來/「沒有機會到訪台灣了吧」/進用台灣人口譯的意義/周恩來也聽得懂日文/追憶充滿關懷和關照的「人民的宰相」/聽不懂毛澤東的湖南腔
第二章 林金莖──見證日華斷交的台灣人外交官
「斷交的前一天晚上,我在等一通電話」/過於簡化的「斷交通告」/大使館關閉之日,全體使館職員流淚撤出/因斷交而遭到動搖的華僑社會/「再見,東京」:察覺到外交危機的張群/對「精神分裂的美國」震怒的蔣介石/佐藤下台、田中上任,陷入絕望的駐日大使館/張群對周恩來的評論、彼此知之甚詳的國共首腦/被「模稜兩可的解釋」愚弄的椎名特使/摸索斷交後雙方關係的日本與台灣/從自由民主黨到日本共產黨──台北政府的對日遊說工作/台海兩岸與對日關係的未來/台灣人的矜持/口譯眼中的蔣介石、宋美齡夫妻/關心日本經濟建設的蔣經國
第三章 在台灣、大陸與日本之間搖擺的「三顆心」
回歸大陸的日語世代台灣人/與統治階層的距離決定了台灣人對日本的情感/虛構的「一視同仁」/希望擺脫「次等國民」的身分而遷居神戶/戰時日本的台灣人社會/遠渡大陸的各類台灣人/疏散、空襲、終戰詔書──日本走向戰爭的結束/變成「中國人」的「台灣人」/華僑社會因國共內戰而產生動搖/二二八事件帶給僑界的衝擊/對中共的期待升高/決定回到大陸/朝向未知的祖國/波濤洶湧的台灣海峽:遙望台灣,誓必返鄉/動員華僑知識分子建設新國家的計畫/正式進行的華僑歸國計畫/與廖承志的相遇改變了命運/回國的幼時玩伴──與陳妙玲的重逢/在中共的外交部「中聯部」的日子/中共對日工作部門的全貌/支撐中共對日工作的台灣人/對日宣傳廣播電台「北京放送」的內幕/北京放送日語部門的人與事/作出成果的對日廣播/中共高層經由NHK才得知韓戰爆發/政治運動直接衝擊對日工作部門/因歸國者身分而受苦的寒冬:文革時期的日子/一心期待廖承志復職的周恩來/從對日工作轉為對台工作:台籍人員相繼異動
第四章 台海兩岸之間的暗流──台灣人的羈絆
美中邦交正常化之後強化的對台工作/對台灣同胞工作傾注全力的鄧穎超/因台灣情勢驟變而被迫調整的對台工作/「國民黨的失政醞釀出台獨運動」/站在對台工作第一線的台灣人/牽起兩岸台灣人的血緣關係/周恩來的日語翻譯官口中的「老台北」──焜燦堂哥/親弟弟眼中的「老台北」/與共產青年李登輝在半世紀之後的重逢/對我黨同志李登輝的回憶/什麼才是事實?李登輝全盤否定吳克泰的說法/讓左派與獨派結合的關鍵──「台灣意識」/台聯會所接待的「北京的陳水扁」/訪問大陸的台獨派的各個面相/台灣人在對台工作上可擔任的角色和可能性/兩岸間的「求同存異」有可能嗎?
後記
年表
參考書目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用户评价

评分

日本的记者。台湾的翻译,采访了横跨三地的各位,讲述了台湾,日本和大陆之间的牵绊。非常有意思的切入口。 台湾的所谓“外交人员”离开日本的那段,有点陌生,却也让人真实感受到那份纠结,矛盾,不舍,难过。在新中国建立的那几十年里,身为重要的翻译人员,同时还要肩负台湾,大陆的联系工作。政治上虽隔绝了,但经济和亲情却断不了。一直到90年代,台湾和大陆恢复联系,又让人感到熟悉和欣慰。血浓于水。本是一家人。 PS:繁体+竖版,加上是由日语翻译过来的缘故,还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

评分

常公一度默许在联合国的双重代表权方案,并非始终坚持汉贼不两立原则,只是无法实现。田中角荣的“添麻烦”风波,是考虑国内政治压力等各种因素权衡选择的表述,但不知道中方会有这么大反应。以前有看到说法说这是文化差异,也是瞎扯。知识分子同样会为了说话效果信口开河,忽悠不懂的人。我自己可能也这样,要注意,尽量有一说一。 本书对台独起源的判断与陈明忠先生相似,认为皇民化教育并没有多成功。二二八之后对国民党失望的人很多倒向共产党,对共产党充满期待。但在台地下党组织被国民党彻底肃清,经过持续的反共宣传,加上大陆曲折的历史,以及反攻的不可能,使得异见人士中产生台独思想。所谓日本情结的根源也是对国民党不满,因现实需要而扭曲记忆,和大陆的激烈恨国派性质是一样的。亲日也和大陆的反日一样,关键都是对内的政治需要。

评分

纪录陆台两岸及日本关系的一本好书。欲了解当今台独之路,此书不可绕过。

评分

故事。以及关于认同的思索。

评分

日本的记者。台湾的翻译,采访了横跨三地的各位,讲述了台湾,日本和大陆之间的牵绊。非常有意思的切入口。 台湾的所谓“外交人员”离开日本的那段,有点陌生,却也让人真实感受到那份纠结,矛盾,不舍,难过。在新中国建立的那几十年里,身为重要的翻译人员,同时还要肩负台湾,大陆的联系工作。政治上虽隔绝了,但经济和亲情却断不了。一直到90年代,台湾和大陆恢复联系,又让人感到熟悉和欣慰。血浓于水。本是一家人。 PS:繁体+竖版,加上是由日语翻译过来的缘故,还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