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克虏伯与晚清火炮

德国克虏伯与晚清火炮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山东教育出版社
作者:孙烈
出品人:
页数:350
译者:
出版时间:2014-11-1
价格:CNY 65.00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532887262
丛书系列:技术转移与技术创新历史丛书
图书标签:
  • 技术史
  • 军事史
  • 克虏伯
  • 近代史
  • 科技史
  • 历史
  • 军事
  • 明清史
  • 德国克虏伯
  • 晚清
  • 火炮
  • 军事史
  • 工业史
  • 近代史
  • 武器发展
  • 历史研究
  • 晚清军事
  • 科技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技术转移与技术创新历史丛书:德国克虏伯与晚清火炮 贸易与仿制模式下的技术转移》系一部研究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德国克虏伯技术向中国转移的学术专著。在考察中国社会从传统向现代转型、自强运动、军事变革等宏观问题的同时,重点分析了李鸿章等人主导的晚清军火贸易以及建立在仿制基础上的兵器工业发展的得失成败,以及贸易、仿制与技术转移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全书从历史背景、军火贸易、书本知识的输入、技术的引进与消化吸收、装备与运用等方丽,综合论述了德国克虏伯与晚清技术转移的过程、路径及影响因素。《技术转移与技术创新历史丛书:德国克虏伯与晚清火炮 贸易与仿制模式下的技术转移》适合科学技术史、军事技术史、中西交流史、科技政策等领域的研究者参考。

作者简介

孙烈,理学博士,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从事近现代技术史、传统工艺和科技战略的研究。出版《制造一台大机器——20世纪50~60年代中国万吨水压机的创新之路》等专著,发表论文20余篇。

目录信息

引言
第一章 历史背景:德国克虏伯与晚清中国
第一节 炮王阿尔弗雷德
一、克虏伯早期历史
二、炮王的时代
第二节 德意志帝国兵工厂
一、弗里德里希与公司的扩张
二、古斯塔夫与帝国兵工厂
第三节 克虏伯与中国交往的背景
一、晚清中西关系的剧变
二、自强运动、军事变革与兵工业
三、晚清与德国的关系及双边商贸发展
四、克虏伯与中国关系史概述
第二章 军火贸易:克虏伯军火输华
第一节 晚清的渴望与盲动
一、晚清官员对克虏伯火炮的渴望
二、徘徊于买炮还是制炮之间
第二节 晚清与克虏伯的接触与互动
一、晚清外交官与克虏伯
二、留洋军事学员与克虏伯的交往
三、李鸿章与克虏伯家族的交往
第三节 洋行、掮客主导的交易与博弈
克虏伯的对华策略
二、洋行主导的军火买卖
三、驻华公使、退役军官、克虏伯的技术人员
第三章 书本知识的输入:汉译克虏伯书籍
第一节 以《克虏伯炮说》为代表的火炮译著
一、《克虏伯炮说》
二、其他克虏伯火炮译著
第二节 炮弹与火药制造的书籍
一、《克虏伯炮弹造法》卷上
二、《克虏伯炮弹造法》卷下
三、《克虏伯炮弹造法》附图
四、《克虏伯饼药造法》
五、其他克虏伯弹药译著
第三节 汉译著作的成书背景、影响与性质
一、江南制造局翻译馆
二、金楷理与李凤苞
三、影响与成书性质
第四章 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克虏伯弹药与火炮的仿制
第一节 火药与炮弹的仿制
一、火药的仿制
二、炮弹的仿制
第二节 克虏伯火炮的仿制
一、现代火炮仿制能力的初期积累
二、克虏伯火炮的仿制与定型
第五章 装备与运用:克虏伯火炮与晚清军队
第一节 克虏伯舰炮与晚清海军
一、海防大讨论中对火炮的认识
二、清海军舰艇装备的克虏伯炮
第二节 克虏伯火炮与晚清海岸炮台
一、晚清海岸炮台的建设
二、海岸炮台的克虏伯火炮
第三节 克虏伯陆战炮与晚清陆军炮队
一、淮军、练军与新军的克虏伯陆战炮
……
第六章 结论:贸易——仿制模式下的技术转移
致谢
参考文献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本书其实是一部火炮社会史的著作,并不是单纯的火炮技术史。书中关于火炮技术性能和加工工艺的描述确实有一些,但是并不多,不是本书的重点。本书的写法和同系列的《16~17世纪西方火器技术的转移》正好相反,虽然同样都是火器技术转移,作者却把精力放在了转移本身的过程上,从...

评分

本书其实是一部火炮社会史的著作,并不是单纯的火炮技术史。书中关于火炮技术性能和加工工艺的描述确实有一些,但是并不多,不是本书的重点。本书的写法和同系列的《16~17世纪西方火器技术的转移》正好相反,虽然同样都是火器技术转移,作者却把精力放在了转移本身的过程上,从...

评分

本书其实是一部火炮社会史的著作,并不是单纯的火炮技术史。书中关于火炮技术性能和加工工艺的描述确实有一些,但是并不多,不是本书的重点。本书的写法和同系列的《16~17世纪西方火器技术的转移》正好相反,虽然同样都是火器技术转移,作者却把精力放在了转移本身的过程上,从...

评分

本书其实是一部火炮社会史的著作,并不是单纯的火炮技术史。书中关于火炮技术性能和加工工艺的描述确实有一些,但是并不多,不是本书的重点。本书的写法和同系列的《16~17世纪西方火器技术的转移》正好相反,虽然同样都是火器技术转移,作者却把精力放在了转移本身的过程上,从...

评分

本书其实是一部火炮社会史的著作,并不是单纯的火炮技术史。书中关于火炮技术性能和加工工艺的描述确实有一些,但是并不多,不是本书的重点。本书的写法和同系列的《16~17世纪西方火器技术的转移》正好相反,虽然同样都是火器技术转移,作者却把精力放在了转移本身的过程上,从...

用户评价

评分

所谓克虏伯向晚清技术转移的双方并不是对等的主体,一头是现代化的企业,另一头是传统社会模式的国家。双方之间不仅仅是技术的差距,更彰显了两种文明的差异,这之间巨大的鸿沟,晚清根本无力跨越,所以这样背景下的技术转型,无法使晚清实现自己的企望...

评分

火炮社会史的著作。

评分

所谓克虏伯向晚清技术转移的双方并不是对等的主体,一头是现代化的企业,另一头是传统社会模式的国家。双方之间不仅仅是技术的差距,更彰显了两种文明的差异,这之间巨大的鸿沟,晚清根本无力跨越,所以这样背景下的技术转型,无法使晚清实现自己的企望...

评分

准确的说是3.5星之作(可能我的标准有点严苛),缺点在于:本书是博论,不可避免的带有较多天朝博论惯有的略带粗放的结论式语句,特别是第六章结论部分,过于理论化,与结论的大段理论化陈述相比,前面的技术分析就显得零散、单薄和不够深入,特别是没有我最感兴趣的技术背后的科学理论基础的阐述。本书优点,开篇历史进程回顾颇有新意,克虏伯工厂的成长历程以及与清朝官员之间的互动过程介绍的很详细,用了心;已经有了初步和一些较为深入的技术分析与对比,虽然分布零散、还欠继续的深入,但总比没有的好,同时也看得到作者具备相关知识背景;对翻译书籍的考证分析、评价是本书的第一亮点。驳斥了传统结论;对黑火药、栗色火药、无烟火药技术的引进、消化与仿制的研究很有趣,颇有启发意义;在书中最后结论部分作者也点出了问题关键,可谓大胆

评分

火炮社会史的著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