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二战后期美国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奉美国政府之命,为分析、研究日本社会和日本民族性所做的调查分析报告,旨在为美国管制战败后的日本提供政策依据。书中,作者把笔触深入日本人生活的诸多方面,既展示了日本人的生活习性和行为信条,也剖析了这些习性和信条之所以形成的深层文化因素。自1946 年出版以来,它在全世界引起了强烈反响,已经成为研究日本民族性的必读书,并被认为是社会科学研究直接运用于政治实际操作的杰出例证。
鲁思•本尼迪克特(Ruth Benedict), 美国当代著名文化人类学家,1887 年生于纽约,1948 年病逝。曾入哥伦比亚大学,师从“美国文化人类学之父”弗朗茨•博厄斯,专攻文化人类学。二战期间,对日本、荷兰、德国等国民族性进行研究。著有《文化模式》 《种族:科学与政治》《菊与刀》等,其中尤以《菊与刀》影响巨大。
在我看来,尽管本尼迪克特同学多次有意识地对照了中日两国的文化,但是她写到的那些日本特征还是有好多应该算在中国头上。比如重视等级秩序的传统,情义在社会生活中起到重要作用,人们重视一些非功利的个人修行,以家庭伦理为核心的普遍价值观等等。 真正属于日本独特性的,应...
评分 评分 评分从人类学的角度,日本人的为人到底遵循什么样的内部逻辑?这本书试图找出答案。 距离鲁思写作这本书已经过去50年了。50年,对于日本这个能够轻易从行为上"从一个极端转为另一个极端"(鲁思语)的民族来说,很多表面上的东西也许已经变得面目全非,但是此书中提到的日本民族的...
评分通过美国视角来观察日本的一本人类学作品,更多地从日本人的处事原则入手分析日本人的行为特征。菊花与武士刀是完全对立的意象,然而这两种事物所代表的态度(审美、享乐、艺术;易怒、残忍、严苛)却能在日本人的性格中奇妙地融合。本尼迪克特指出,这与其严格的社会等级和对待孩童教育的微妙手段是分不开的。作为建立在耻感基础上的文化,日本的公众眼光对个人的影响不言而喻,因而个人感总是小于集体感。当代日本虽然距昔日已有了极大的改变,而其性格中的一些因素无疑还是与过去的民族余留紧密相连。对待异文化,她诠释了人类学学者应有的态度:用他者的角度观察他者,而非以自己文化的立场居高临下打量对方。
评分读完了,蛮有意思的小册子。当然毕竟是多年前的书了,过时的地方是有的,不过还有能启发人的东西。人生下来就肩负着无数责任,能好好背负这些负担前行的人无疑是高尚之人,但能彻底丢弃这些限制而自由前行的人的洒脱与勇气也令人向往,可能这就是东亚的道德观吧。
评分鞭辟入里 但总觉结构散乱 语言啰嗦
评分2018.4.6-4.15 认真做笔记看的第一本书,很薄,个别章节叙述的有些繁琐。对于了解过去的日本人和看日本背景的书,看日本相关的电影有一些帮助。没有鼓吹的那么神奇。读一读也无妨。日本人好像生来带着愧疚,带着隐忍,儿童教育的快速转变,也对性格有很大的影响吧。
评分2018.4.6-4.15 认真做笔记看的第一本书,很薄,个别章节叙述的有些繁琐。对于了解过去的日本人和看日本背景的书,看日本相关的电影有一些帮助。没有鼓吹的那么神奇。读一读也无妨。日本人好像生来带着愧疚,带着隐忍,儿童教育的快速转变,也对性格有很大的影响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