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二战后期美国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奉美国政府之命,为分析、研究日本社会和日本民族性所做的调查分析报告,旨在为美国管制战败后的日本提供政策依据。书中,作者把笔触深入日本人生活的诸多方面,既展示了日本人的生活习性和行为信条,也剖析了这些习性和信条之所以形成的深层文化因素。自1946 年出版以来,它在全世界引起了强烈反响,已经成为研究日本民族性的必读书,并被认为是社会科学研究直接运用于政治实际操作的杰出例证。
鲁思•本尼迪克特(Ruth Benedict), 美国当代著名文化人类学家,1887 年生于纽约,1948 年病逝。曾入哥伦比亚大学,师从“美国文化人类学之父”弗朗茨•博厄斯,专攻文化人类学。二战期间,对日本、荷兰、德国等国民族性进行研究。著有《文化模式》 《种族:科学与政治》《菊与刀》等,其中尤以《菊与刀》影响巨大。
死亡=悲哀=美,这是在日本人心目中的一个等式。 死亡在到来的那一刹那,如同樱花绚烂地飘落,这是美的极致,也是他们所想要的理想状态。在日本人的观念中,死亡意味着纯洁、干净和超脱。他们毫不畏惧死亡,坦然地面对死亡,欣赏死亡,而且他们像是在体验死亡,甚至乐于...
评分《菊花与刀》是一本文化社会学范畴的书,美国学者在战时对日本文化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和探索,最初的目的是寻求一种了解日本思想体系的模式,作为二战时期的某种需要;未想战争结束后,这本带有报告文学性质的社会学著作居然在日本和世界范围内引起了重大的轰动,被誉为了解日本...
评分 评分收拾旧文档,看到这篇大一的作业,写的什么自己都不记得了,贴出来留个纪念吧~~ 《菊与刀》读书报告 阅读书籍 《菊与刀》 露丝﹒本尼迪克特 著 上海三联书店 2007年11月版 一、作者及其学术生涯简介 1.作者生平 露丝﹒本尼迪克特(Ruth Benedict)是美国当代著...
评分在我看来,尽管本尼迪克特同学多次有意识地对照了中日两国的文化,但是她写到的那些日本特征还是有好多应该算在中国头上。比如重视等级秩序的传统,情义在社会生活中起到重要作用,人们重视一些非功利的个人修行,以家庭伦理为核心的普遍价值观等等。 真正属于日本独特性的,应...
一半都看起来很有道理,只是有些内容显得不那么与时俱进。
评分原来如此。刀不是用来征战的,而是用来修枝的。《儿童教育》那章,明显感觉是童年阴影带来了长大后的变态心理。
评分虽然有一小部分观点随着时间的变化有所过时,但在当时这是一部很成功的著作。作者作为一个从没有在日本生活过的美国人写出了如此犀利的分析日本人性格的书,实在是令人由衷致敬。
评分小部分观点具有时代局限性,对于解读特定时期的日本非常有帮助,比如关于战俘的部分有助于看懂《战场上的快乐圣诞》,对于理解当下的日本人则显得稍微过时。而“菊与刀”的洞见至今依然深刻
评分想起一个故事:中国人讲求入土为安,而一个非洲部落却要将亲人的尸体吃掉,因为他们认为亲人的身体会和自己的身体融合,永远陪伴自己。 世界就是这样奇特,不同的人群用不同的观念不同的故事去生活相处,他们有他们的想法,我们有我们的观念,没有谁对谁错,能传承下来的文化都是有不平凡的生命力的。 但是距离越来越近,故事似乎就开始了对错之分,想要在世界内保留不同文化还固守一套准则,现在看来还越发困难,就像上世纪的那场战争,我们收到了伤害,我们希望对方认错,但是在他们看来,那只不过他们漫漫历史上的一次尝试,尝试错了,就放弃那条路,重新找一个秩序去把自己放在合适的位置上,仅此而已,我们隔空喊吼,他们不理不睬,文化的悬殊,比日本海还要大。 不过不能不说,有些地方作者还是太过绝对,一个民族的性情复杂多样,也难以概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