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山战役,可能是在中国最无名的地方发生的最有名的战役。
松山战役(包括密支那、腾冲战役)是中国军队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取得全胜的攻坚战。
当时参战的官兵们,虽然对抗战的最终胜利抱有信心,但是看到日军如此疯狂地顽抗,都不敢相信自己能看到胜利那一天的到来。很多人的想法是,拼光自己这一代人,杀死全部日本男人,也许中国才能熬到胜利那一天!
——余戈(本书作者)
余戈的这本书,有两个“正视”:其一,正视国民党军在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的正面表现;其二,正视侵华日军在军事行动上的严密作风。这是历史的态度。
(本书)从军事的、战役的、战术的乃至具体的战斗过程、具体的战斗细节切入去研究战争史。详实、真切、细致、可感,有具体日期、具体人物、具体地点、具体景象、具体过程,给人以身临其境的现场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嗅到硝烟,如听到枪声炮声,如面对怒江滔滔翻滚的浊浪,和对岸高崖上日军碉堡黑洞洞的枪眼。
——朱增泉(中将,《观战笔记》作者)
真实战史的血腥拼图。
《1944:松山战役笔记》像一块厚厚的板砖朝我劈面拍来时,我真切地感受到了它的质量和沉重,也让我长长地吐出了一口鸟气:总算在期待了如此多年之后,看到了一部中国人自己写出的、放在世界战史文学橱窗里毫无愧色的作品。
即使如我这种以读战史为己任的读者,也很少读过如此这般字里行间都弥漫着浓烈的血腥、烧焦的皮肉、滚烫的弹壳和刺鼻的硝烟味的作品,以致我至今闭上眼睛,都能马上想象出那片寂静的战场下,被太多的鲜血浸泡过的钢铁和铜的腥气以及暗红色的泥土!
——乔良(空军少将,《超限战》作者)
日本人认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亚洲战场上,只有三次是他们所说的“玉碎战”,也就是日本人被全部消灭的战役,它们分别发生在滇西的松山、腾冲和缅北的密支那。这三个地方都是中国人打下来的。
—— 余戈
余戈,1968年7月出生,在陕西、甘肃、云南等地乡村,军营度过童年和少年时代。19852年考入军校从军.曾在部队任雷达技师,宣传干事。1994年调入解放军出版社,现为《军营文化天地》杂志副主编,发表散文随笔、文化评论、报告文学类作品百余篇。2000年起,业余时间收藏抗战文物、研究抗战史。偏爱从技术、战术、军人生存方式等军事文化视角,进行“微观战史”的写作。
来源: 中国青年报-林天宏 在沉寂了60多年后,仿佛在一夜间,松山被越来越多的人记起。 在刚刚过去的春节前后,每天都有数千名旅游者来到这座位于滇西边境、原本默默无闻的大山。狭窄的山道时常被数百辆汽车堵得水泄不通,当地政府不得不派出几十个交通协管人员来维持秩序。 ...
评分记得读初一的时候,看过一本借来的叫做中日缅甸大角逐的书,后来偶然买到一本作为收藏,作者好像叫陈志斌(修改下,经人提醒记起作者应该是陈立人,和孙立人将军就姓不同,汗)这本书是当年的全国优秀畅销书,很可惜在512大地震中遗失了。书中第一次知道了一支叫做中国...
评分最令人感动的,永远都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真实的历史,而绝非小说家辞藻堆砌的空洞想象。 父亲曾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对那段历史记忆犹新,每每讲述战场上的血肉横飞的场景,我都会对战士们肃然起敬,没有人不怕死,但要看为何而死。 那些一米多高的石阶,据说手脚...
评分一句多么沉重的话,历史是真实的,战争是残酷的。如何正视过去的历史,正是书的作者想要告诉读者的,翔实的战役纪录,尽管不知道主峰海拔2200米的松山在何处,深埋在山上的抗日民族英雄,后世的人们应该为他们立座永远的丰碑,但现实却是,日本人还千里寻骨,他们的名册一...
评分很长时间了,关心着关于滇缅远征军的种种事迹,于是我知道了腾冲、高黎贡山、仁安羌、......这些地名有着不同凡响的传奇色彩,同时也苞含着岁月的沧桑和民族的悲恸。松山战役死了7000人,印象深刻的一个传奇(大概是邓贤的《大国之魂》中的记述)是松山久攻不下,副军长...
岛寇荼毒,痛及滇西。谁无血气,忍弃边陲。桓桓将士,不顾艰危。十荡十决,甘死如饴。----祭松山阵亡将士碑文
评分英雄!打鬼子!难得看到这样的书,看得眼含热泪,血脉贲张。
评分副标题中的“笔记”二字可谓名副其实,本书厚达654页,作者多方搜集资料,澄清了很多事实,但欠加工,离《自由与荣耀》《日本帝国的衰亡》《巴黎烧了吗?》等优秀的非虚构作品还有很长一段距离。
评分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纵然是西南边陲的惨胜,那些曾为国抗击入侵者的英雄儿女们,也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评分比战争的胜负应该反思的是为什么会有战争的发生。人之所失,我之所得,零和博弈会是永远的主流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