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父亲的原型是史前阶段带有攻击性的雄性动物。成熟的父亲是兼有冲动与理性、刚烈与温和两种性格特质的复杂形象,这一形象在希腊的古典和神话时代发展到了完美的高峰。随后的人类历史经过了法国大革命、工业革命和现代民主文明时期,父亲的雄性冲动性格和承担家庭责任的特权不断受到残忍的打击和削弱。
全世界有无数的孩子是在没有“父亲”的生活中长大的。本书探究了其中的原委,并分析了这一现象对社会及心理问题所造成的影响。
《父性》一书通过采用从古典时代到当今时代的父亲意象,作者鲁格•肇嘉博士从荣格分析心理学的角度探讨了父性的起源与进化过程。他认为,父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是一个穿越历史而变迁的社会构建。作者研究了由此而导致的结果,思索了今天的“父亲”身份正面临的危机。
鲁格▪肇嘉(Luigi Zoja)
心理分析家,曾任国际心理分析学会主席、意大利心理分析学会主席,著述丰富,包括《父性》《偏执狂》等。
“雄性”不等于“男性” 什么是“男人”呢?“男人”是社会化的产物,是一种身份认同。“男人”的本质是不存在的,是空,就像“女人”不具备本质,并不存在一样。“男人”这个符号的意义,只能在与“女人”相比较中产生。“男人”之特质,必和“女人”之特质有差异、有对立。 ...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我真的很需要他,但我没有感觉到他在我身边。因为他没有告诉我他是怎样思考的。”这是一个生活在20世纪40年代的意大利的男孩的回答。 就像一些鸟类必须经由父亲的教习才能学会特定的叫声一样,史前阶段的人类也出现了这样的遴选。那些能为雌性和孩子提供食物和保护的...
正是由于父性以及父性精神的缺席,所以才导致越来越多的男性缺少担当和责任感。
评分全世界有无数的孩子,是在没有“父亲”的生活中长大的。这是一个多么残酷而又必须直面的现实。青春期的叛逆、狂乱和迷茫,解药藏在于一个大写的“Father”里。然而,在一个人性分崩离析的时代,上帝死去,父性又何存?保持追寻,同时也反观自身?
评分父性在几个世纪以来一直在衰落,先是工业革命迫使父亲离开孩子,自由与对权威的反抗使父权成为笑柄。男人们也退化为雄性不再承担起榜样的责任,父性不像母性,它本来就是非自然的,是文化的产物,而现在的文化又是最漠视父性的时代。父性本应肩负着引导儿女从儿童像成人转变的重任,是家庭与社会的桥梁,而不应该是学校。父性的缺失智慧与成熟变得更加困难
评分角度新颖,好久没感受到过这种思考的魅力
评分整本书都非常有意思。现在我记得的一句话是对于父性的追寻,已存在于我们的潜意识中,如果不将这种意识浮出水面,它也许会引导我们做出一些错误的事。所以,推荐给所有的人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