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作者在安徽南部自然村——汪傢村前後長達10年的田野調查為基礎,講述瞭一個集體製度(人民公社製度)如何形成的故事。作者認為,集體製度雖然由國傢推動和組織,帶有很大的強迫性,但是農民並不是完全被動的接受者,他們被裹挾到集體化的大潮中,同時,也以自己的方式、沿著符閤自己利益的方嚮推波助瀾,甚至在可能的範圍內調整和改變瞭潮流的走嚮。
盧暉臨,北京大學社會學係副教授,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博士,哈佛燕京訪問學者。
【破土编者按】本文是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卢晖临老师最新专著《通向集体之路:一项关于文化观念和制度形成的个案研究》的书评。从一个集体村庄的历史中,本书作者思考集体制度本身。这篇书评作者是卢老师的一位年轻学生,面对自己老师的作品,他运用了从老师那里获取的知识,又反...
評分【破土编者按】本文是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卢晖临老师最新专著《通向集体之路:一项关于文化观念和制度形成的个案研究》的书评。从一个集体村庄的历史中,本书作者思考集体制度本身。这篇书评作者是卢老师的一位年轻学生,面对自己老师的作品,他运用了从老师那里获取的知识,又反...
評分看了一半,该书内容离我的期望太远了。 而且,有不少错别字和不规范之处,对社科文献的编辑水平很失望。 举几个栗子。 扉页上是“功夫帽子”,P82是“工夫帽子”。 P12,“维特将近三十年”这一句读不通。 “吃好喝好”,有好几处都写成了“吃豪喝豪”。 P166,“忠诚”写成了...
評分看了一半,该书内容离我的期望太远了。 而且,有不少错别字和不规范之处,对社科文献的编辑水平很失望。 举几个栗子。 扉页上是“功夫帽子”,P82是“工夫帽子”。 P12,“维特将近三十年”这一句读不通。 “吃好喝好”,有好几处都写成了“吃豪喝豪”。 P166,“忠诚”写成了...
評分不做讀書筆記的下場就是感性的感覺多過能記住的知識
评分之前覺得這本書可能沒什麼新東西,不過讀完以後,還是有一些思考的。這本書主要研究集體製度,重點就是土改和閤作社這一個漸進過程。然後對比瞭,之前和之後的變化。
评分新文不如舊作,取文化與製度中間道路,論述平衡節製
评分文獻迴顧和大綱思路清晰,可以做寫作的模闆。但是對部分文獻的整理上不敢苟同。把集體製度的失敗歸為人性-平均主義-意識形態這條路徑,從農民與農民的“弱者的鬥爭”視角來解釋,看似文化視角怎麼越讀越像是理性社會人的視角瞭。社會分化的文化網絡這個網絡在解放之後體現在哪裏呀?多處齣現相同的大段話…還有錯字…
评分之前覺得這本書可能沒什麼新東西,不過讀完以後,還是有一些思考的。這本書主要研究集體製度,重點就是土改和閤作社這一個漸進過程。然後對比瞭,之前和之後的變化。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