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20~30年代的批判理论,如法兰克福学派,兴起了对于现代性和现代主义的复杂而精深的批判研究。现代主义建筑的理论和实践与这一丰富的传统同时发展,但却基本上独立于此传统之外。本书作者希尔德·海嫩通过探讨现代性、栖居和建筑学之间的关联性,试图填补在现代运动的话语与现代性文化理论之间存在的鸿沟。一方面,她从批判理论的视角展开对建筑学的讨论,另一方面,她通过与建筑学的连接,修正了批判理论的地位。她将建筑作为一种文化场域进行考量,这一场域建构了日常生活,也包含了现代性固有的主要矛盾,但她争辩道,建筑学仍有某种能力采取一种批判立场来面对现代性。除了展开关于建筑、现代性和栖居间关系的理论探讨,此书也是建筑学学生了解批判理论话语的导读,为此,有关瓦尔特·本雅明、恩斯特·布洛赫、特奥多尔·阿多诺以及威尼斯学派(塔夫里、马西莫、卡奇亚里)的章节就不能被孤立地阅读了。
希尔德·海嫩,建筑理论历史学家。曾于比利时天主教鲁汶大学学习建筑和哲学,并获得博士学位。现任该校的建筑理论教授。研究主要集中在建筑的现代性、现代主义与性别等问题上。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读现代建筑和社会学著作时,就明显地感觉到两者较为经典的现代性涵义是非常不同的。海嫩就从这个问题出发,梳理了建筑学独立于人文社科传统的现代性话语建构过程,并以镜面的方式比较了各位学者和实践者的思想异同,力使建筑学与批判理论(尤指法兰克福学派)得以互相修正。将卢斯、塔夫里与本雅明联系起来反倒是帮助了我理解后者的艰涩语言,康斯坦特并不熟悉,阿多诺的思想始终未得其径。译文流畅,也是面向建筑系学生的批判理论导读佳作。
评分人类必须不断地自我摧残以彻底重构自身。Octavia Paz:现代性是一个彻底的西方概念,在其他文明中找不到对应物。原因在于这个概念基于西方独有的时间观,时间是线性的、不可逆和进步的,。在其他各种文明中,要么采用一种静态的时间观例如原始文明的永恒时间,过去是时间的原型,也是现在和未来的模式;要么基于一种循环的时间观,例如古典时代的时间观念,遥远的过去代表了一种理想,并在未来某个时刻还会重新返回。瓦尔特被雅明:彻底失望的同时又坚定不移地效忠于这个时代…在货币经济中交换价值优先于使用价值。
评分不多说,好书必须推荐。按照海嫩的案例,她所批判的应该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末的现代主义,猜测对书成阶段来说,模拟应该是最前沿的想法,但新唯物主义的种种想法已经在她论述的阿多诺和利奥塔中初见端倪,海德格尔被批得狗血淋头。现代人苦苦追寻栖居,而在意识形态、资本主义夹缝中的栖居一旦获得就已经丧失了,对此,海嫩的回答是既是图解式的,消化现实来抵抗现实。这在我看来放在今日甚至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有意义的。
评分磨蹭磨蹭搁了两个月……一本好看的左派建筑理论索引 未来的指向微妙而无力 Loos实力圈粉啊
评分真是缘分,很多东西用得到。想再买几本这个系列的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