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期刊《物理》上的连载专栏;
②物理概念的追根溯源、精彩辨析;
③物理味很浓的知识类休闲读物,图文并茂,妙趣横生。
曹则贤,1966年生,1987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系,1997年在德国Kaiserslautern大学物理系获得博士学位,1998年起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工作,973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引进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编著有《物理学咬文嚼字》(两卷)、Thin Film Growth等书。
看了曹泽贤的一段视频讲出书的缘由,让我感觉他是位踏实做学问的学者,能对模糊的概念穷根究底,具有学者精神,于是冲动之下把这个系列的书都买了。 可是,内容让人大失所望,就像作者自己在序言中说的,“依循信马由缰的风格……”,可是曹大哥,我作为读者看一本信马由缰的...
评分看了曹泽贤的一段视频讲出书的缘由,让我感觉他是位踏实做学问的学者,能对模糊的概念穷根究底,具有学者精神,于是冲动之下把这个系列的书都买了。 可是,内容让人大失所望,就像作者自己在序言中说的,“依循信马由缰的风格……”,可是曹大哥,我作为读者看一本信马由缰的...
评分看了曹泽贤的一段视频讲出书的缘由,让我感觉他是位踏实做学问的学者,能对模糊的概念穷根究底,具有学者精神,于是冲动之下把这个系列的书都买了。 可是,内容让人大失所望,就像作者自己在序言中说的,“依循信马由缰的风格……”,可是曹大哥,我作为读者看一本信马由缰的...
评分如果单说题材,我觉得这应该是科普书系中不错的创意。 虽然内容比较粗糙,作者思路变化太快,加上太多词源学上的注解,而物理内容涉及较少。但我觉得这仍然是不错的一本书。 听过作者的几场报告,都很精彩(我可以感觉到那一代科大物理系毕业的教授,报告里透漏出来的数理功...
评分简短说几句 之前看过连载,这个第一本也拿到手过,本来想买第二本,21美元!而且taobao/amazon/京东什么都买不到,能不能找个国内的出版社啊。 言归正传,谈谈内容,这本书可以说算是高端科普,仅仅是感兴趣会有收获,物理专业的人看了也同样会有感触。 算是国内很难得的书了...
发想很好,从物理学术语的语源和翻译上切入,加深读者对物理学的理解。但是对读者的物理学知识储备要求还是挺高的,并不是一部科普向的著作,怎么都说不上“休闲”。作者的物理学水平绝对无可非议,英语德语看来也也有相当水准,物理学之外也不论文理有相当多的涉猎,但是既然要“咬文嚼字”就必须在文理之间有个比较好的平衡,在我看来作者的文章无论是内容、思维方式还是对语言本身的理解上都倾向“理”太多了,而且不知道是否是潜意识意识到这个问题,导致作者在不涉及物理学知识的前言啊作者序啊严重转文不好好说话……
评分实话说 虽然内容乱七八糟 但是读起来却让人津津有味 这东西感觉就像是东北乱炖 要是当成宴会菜当然上不了台面 但是架不住小吃怡情啊 某些辨理精彩的像是当年第一次读卡尔萨根或者第一次读费曼物理学讲义的感觉 很棒!
评分看完怀疑自己以前究竟有没有学过物理…
评分本书试图从物理学在不同语言中的词汇和词源的角度研究解释一些物理学问题,是一种很了不起的想法。虽然本书略显粗糙了些,但仍不失之为一本物理味很浓的,物理思想很深刻的交叉学科著作,科普书籍和休闲读物。阅读本书有助于加深对物理学的了解,并且认识到那些在中文语境下难以彻底理解的一些名词。本书的一个不足之处在于谈的内容不是很平均,我没有学过的固体物理,凝聚态物理的内容谈得有点多。很多学术内容和交叉学科的问题我都不太明白,不过本书还是一本有正确引导作用的物理书,它的思考方法,深邃程度更加接近科学研究的态度,而不是中学教学那种教条的态度,对物理名词的辨析不是那种中学参考资料中为了多得分的名词辨别。其中一些观点让我们这些传统学术不易接受,如“波粒二像性的二分法是一种哲学幼稚病。“但很具有启发性。
评分很有意思,不过我不懂的专有名词实在是太多了,我一个外行人觉得脑壳疼。等我了解了多一点之后要再回来读一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