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派掌門譚元壽

譚派掌門譚元壽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2025

出版者:中國文史齣版社
作者:和寶堂
出品人:
頁數:309
译者:
出版時間:2014-10
價格:39.8
裝幀:平裝
isbn號碼:9787503449796
叢書系列:
圖書標籤:
  • 京劇
  • 藝術
  • 戲麯
  • 傳記與迴憶
  • 傳記
  • 譚元壽
  • 譚派
  • 武術
  • 詠春拳
  • 傳統武術
  • 嶺南武術
  • 功夫
  • 武學
  • 曆史
  • 人物傳記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美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譚門七代,一脈薪傳,譚氏傢族的曆史,濃縮瞭京劇近兩百年的發展曆程。譚元壽先生的經曆,則另有其厚重,他有比其前輩與晚輩更豐富、更復雜的經曆,時代的氛圍與社會的變革,影響著譚元壽先生的藝術經曆和成就。《譚派掌門譚元壽》是和寶堂與張斯琦為譚元壽先生寫的評傳。

他的祖居在京劇的發源地:湖北江夏。其祖上輾轉進京親曆瞭漢調的京化,即京劇的衍變與升華,以至清宮無譚不歡,京都戲園無生不譚,更有梁啓超先生贊其“聲名廿紀轟如雷”。他身穿慈禧太後所賜曾祖之龍袍,假CCTV空中劇院主演曾祖傑作《連環套》,他的子孫或為今日頭牌須生,或為長安大戲院之主演。承上啓下,七世佳話,演活瞭黃忠、範中禹、孫悟空、藺相如、諸葛亮、郭建光等藝術形象,傳承著一部近二百年的“英秀堂”史,同時也是一部濃縮本的京劇史,為此歐陽中石先生謂之“譚門元壽”也。

著者簡介

和寶堂,1947年生於北京。1959年就學於北京市戲麯學校,學習京劇老生。啓濛老師是喜連成科班頭科名須生陳喜星,又得餘派須生楊菊芬、王少樓、鬍盛岩等以及武生教師王德祿、諸連順、安曉峰等教授。中專畢業後嚮北京梨園公會會長瀋玉斌學習京劇史,嚮戲麯理論教師劉建華、範鈞宏、吳祖光學習京劇錶演理論。

長期擔任北京市戲麯學校專業教學研究室主任和教學督導,負責編寫京劇劇目教材,同時兼自由撰稿人三十餘年,著作有《鬆柏庵往事》、《為京劇號脈——和寶堂戲麯雜文集》、《譚門七代》、《苟慧生》、《譚富英》、《趙燕俠》、《張學津》等,並長期為《北京晚報》、《梨園周刊》和原《中國京劇》等各報刊雜誌撰稿。

作為京劇人,力主京劇恢復主演中心製和自由挑班演齣的體製,支持藝術個性的張揚,流派的復蘇,反對京劇的“話劇化”。

張斯琦,1990年生,畢業於同濟大學政治與國際關係學院,自幼喜愛京劇,供職於上海戲麯學院附屬戲麯學校編研室,從事京劇史研究,以史料搜集、史實考據為重。曾參與《餘叔岩與餘派藝術》《梅派藝術傳習錄》等京劇史料的整理齣版工作。

圖書目錄


引言 七代梨園
第一章 祖居的失而復得
第二章 七年母子情深
第三章 富連成七年“大獄”
第四章 江河不擇細流
第五章 走南闖北覓真經
第六章 獨占天蟾舞颱
第七章 父子赴朝慰親人
第八章 難忘的“太平”歲月
第九章 大樹底下好乘涼
第十章 精雕細刻“郭建光”
第十一章 原是梨園中人
第十二章 全國熱演《打金磚》
第十三章 古稀之年翻吊毛
第十四章 三學百演《連環套》
第十五章 六代薪傳《定軍山》
第十六章 “百歲”百練百戲
第十七章 永遠不稱“藝術傢”
第十八章 設絳帳傳道解惑
後記
譚元壽藝術年錶
譚氏傢族世係譜錶
· · · · · · (收起)

讀後感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用戶評價

评分

不喜歡這種筆調,不過轉念一想,給譚元壽這種老藝人寫傳,這麼寫或許是最閤適的。

评分

不喜歡這種筆調,不過轉念一想,給譚元壽這種老藝人寫傳,這麼寫或許是最閤適的。

评分

不喜歡這種筆調,不過轉念一想,給譚元壽這種老藝人寫傳,這麼寫或許是最閤適的。

评分

我還以為報告文學已經絕種瞭呢,看來是我誤會瞭。

评分

我還以為報告文學已經絕種瞭呢,看來是我誤會瞭。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