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以来,美苏这两个庞然大物像是绕着圈子的相扑手,不断找寻着对方的弱点。官僚主义、互相的恐惧令它们无法冷静地思考,海洋、陆地、天空甚至太空都成了它们打斗的场所。然而作为处心积虑才得以“获胜”的美国一方,在面对苏联的轰然崩塌之时,竟然是大为惊讶。苏联解体前的诸多端倪何以被彻底忽略?美苏双方的情报信息中究竟有多少误解与错位?在这场旷日持久的“猫鼠大战”中,最该保持客观的情报机构又扮演了何种角色?诚然,“胜利者不受审判”,但这份错愕与尴尬仍然化作了一连串的迷思,待人探察。在撰写本书的过程中作者进行了大量采访,受访者包括政府官员、学者以及情报官员,一场神秘知情人的隔空对话将在本书中精彩呈现。
《西方情报机构与苏联解体(1980~1990) 》按照时间顺序,首先从历史的源头进行考察,先从客观原因出发,历数了美苏之间的种种矛盾与误解。自二战以来,这种不和谐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武器的不断升级,尤其是核威胁的出现;另一方面,历史记忆的残渣似乎又误导了大众甚至是决策者的思想。这两个因素导致了美苏安全感的缺失并使双方无休止地相互猜忌,令军备竞赛陷入了病态的疯狂。接下来作者又将注意力投向了主观的因素,讲美国的最高决策者们始终无法摆脱自己的偏见,抱定苏联是“邪恶的帝国”这一理念,不断对其进行打压。在苏联逐渐显露倾颓之势时,美国无视其虚弱,乘胜追击,依靠高科技的优势大大消耗了苏联早已濒临崩溃的国力,进一步加速了苏联解体的进程。最终苏联轰然崩塌,然而由于在这之前情报一直未能被准确地传达,致使这种看似欢喜的结果在美国的官员们中也引起了轩然大波。在详述完苏联崩溃的历史渊源与进程之后,本书又展开了分析,回顾了苏联解体前的各种不祥之兆,紧接着书中又解释了美国为什么没能看到这种不祥之兆。本书在最后用了一章的篇幅来详细阐述情报与政治的关系。正如书中所说,在这场疯狂的竞赛中,以中情局为首的西方情报机构看起来似乎掌握着某种能左右局势的神秘力量。作为信息资料与分析评估的提供者,它们最应该保持客观公正。然而从结果来看,情报机构在决策过程中的角色始终是边缘化的。情报的政治化使得少数进行了理智判断的情报人员被冷漠地撇在一边,也使得情报机构始终无法摆脱自身的命运,即沦为决策者证实自己想法并游说他人的工具。
在本书的后记中作者从现实的状况反思了“911”恐怖袭击事件,认为当今的美国的情报机构并没有从苏联解体事件中得到教训,依然没能成功发挥其作用,因而使得时隔十年、原本没有必然联系的两个事件,意外地关联了起来。
戴维·阿尔贝尔,以色列情报机构摩萨德官员。
兰·埃德利,以色列著名记者、作家,对军事情报学颇有研究。
本书讲述了二战以来,美苏这两个国家,不断找寻着对方的弱点。在海洋、陆地、天空甚至太空都成了它们打斗的场所。本书的作者通过大量采访,受访者包括政府官员、学者以及情报官员,将二国知晓内幕的人的思维对策在本书中精彩呈现。对现今的社会仍具有历史的借鉴意义,值得深入思...
评分“每一个受访者都毫不犹豫地承认苏联崩溃让他们吃了一惊,只是每个人对于这种毫无察觉给出的缘由却都互有不同。”这一点也让我很吃惊,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也许往往并不能依靠分析研究,预测出准确形态。作者认为,当历史处于转折点时,运转的情报收集机制再复杂精巧,洞察转...
评分书中围绕西方情报机构对苏联解体的未预见性和在冷战时期西方与苏联,以美国中央情报局为代表的西方与苏联的情报机构克格勃的较量为引线。详细分析了当时美国、英国、苏联情报机构的开展,核武器对其机构的影响。以及英国盲从的相信美国的情报,导致了对苏联局势的误判。对当时...
评分西方情报机构无论如何也与苏联解体脱不了干系,事实上,它在世界上多少地方在活动,在起决定性或颠覆性作用?大家隐约知道,但这本书告诉我们事件的细节和还原恢弘的历史剧。此书的翻译出版被列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学术出版资助项目,可见其权威性,值得一读。
评分既然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情报机构几乎无孔不入,而且对于其主要对手——前苏联的监控程度可能是最为集中的,为什么前苏联的解体却没有被这些情报机构事先察觉?这不能不说是一个近似于谜一样的问题。这本书就是分析了西方情报机构为何不能预测了预判诸如此类的“大事件”。这本书...
这本书的作者其一是前以色列摩萨德情报官员,在这本讨论他的同行们“未能撼动世界”的书中,多多少少会向“为情报机构正名”这一角度倾斜,强调了中情局的无奈而不是无能。的确,政客们总是希望情报机构能够夹带他们的世界观,突出他们自己的政治议程,因而对那些或许正确然而不符利益的情报置之不理,这样看来,情报机构真的仅只是鸡肋而已。美苏相互间的恐惧由来已久,在这本书里有很多有意思的片段,值得一读。还是给个五星吧~
评分一个注释都没有,怪不得开篇就说自己不是学术著作
评分因为是伪命题,本书离题万里:西方情报机关与苏联解体有毛关系,这些家伙在“未能撼动世界的十年(1980-1990)”尸位素餐。两位以色列作者承认本书不是学术著作,事实上就是把这十年的世界局势剪辑了下,最后又扯到拉登和911事件中情局的失职,总之,非常不专业的一本书。
评分被抬高的超级大国。情报机构的政治属性/非技术性,政客、军火利益集团、苏联经济发展问题及在信息时代的科技落后(契问戈,答1917),国家兵工厂9成的工业占比,忽视苏联社会生活状态和基础设施建设,不注重获取基本发展情报,错误假设,核威慑,夸大的威胁,太关注权力核心,信息闭锁,难以为继的体制(包括军备竞赛)与开闸,改革派的束手无策及向西方示好+强硬派(KBG红军)对动荡的纵容,被夺权的政变,波罗的海三国、白俄、哈萨克、乌克兰,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安德罗波夫、年老病重的契尔年科、戈尔巴乔夫,政客叶利钦。凯西+前后时期的里根,国家至上主义,对苏联扩张的警惕,苏联自身的不安全感,包围与争夺,“苏联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意识形态和给予人性及人与国的假设都是错误的”,超级大国(美)停步难成霸主
评分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