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死亡》是一部反映中国知识分子心态的长篇小说。作者张贤亮生动而细腻地描述了一个心灵倍受重创的知识分子孤独、苦闷、绝望的精神世界,强烈地抨击了极左思潮,悲愤地控诉了十年动乱给中华民族带来的历史性灾难。
张贤亮,当代著名作家、书法家、收藏家。1936年12月生于南京。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文学创作。1957年在“反右”运动中,因发表诗歌《大风歌》而被划为“右派分子”,在农场“劳动改造”长达22年。1979年重新执笔创作。1993年创办宁夏华夏西部影视城有限公司,担任董事长。代表作有:《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绿化树》《习惯死亡》《一亿六》《灵与肉》《青春期》《邢老汉与狗的故事》等。作品曾多次获得国家级文学大奖,并被译成数十种文字在国外出版。并有多部小说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搬上银幕。
刚读这本书时 朦朦胧胧的不是甚解...只觉得整个节奏里都充斥着冷眼的旁观...黑色的幽默...待读了作者的“绿化树”“男人的一般是女人”....等之后渐渐似乎懂了那么些....事实不顺命运不济...冷眼旁观人生百态...黑色幽默的嘲人和自嘲...游走在挣扎的边缘...
评分印象最深的是通篇的小说中都未提及主人公的名字,只是我和你两个人称来概括。其次不断变换的叙说视角,自我独白式的、作者与主人公对话式的、以及主人公与另一个小说中女性对话式的。跳跃式的陈述方式很让人琢磨不透,处于作者在其中间歇式的发言。探讨文革,探讨国民性,反问...
评分药咖:沉沦,在文学、电影和摇滚乐(微信公众号ID:medicoffee) 我不喜欢所谓的现代艺术,尤其是那些现代社会的年轻人搞的有些小资、有些文艺、有些情怀的雕塑、绘画以及展览,让我觉得千篇一律。所以,当我在一年前的国际设计中,看到那家杨梅竹斜街上的旧书店卖的这本封面...
评分文革过去不过40年,而80年代以后出生的人却似乎永远无法真正理解那段历史了。 张贤亮在《习惯死亡》中揭露、控诉、讽刺要多于反思,毕竟以个体视角去解释一个国家的命运,多少有些一叶障目。 小说文笔优美,对饥饿和性欲的描写入木三分,这基于作者20年的牢狱体验,自是厚...
评分作者在书中不断在提出他的无限次的死亡的能力,而放在当下,这是多少人都梦寐以求的能力。而在无限次轮回中,他感受到的只有痛苦。张老在《习惯死亡》中提到他最大的财富只有死亡,这恰恰是他所希望的解脱——在痛苦的世界中轮回,是比死亡更残酷的酷刑。 我们现在也何尝不是呢...
太意识流了。看的脑阔疼。
评分太意识流了。看的脑阔疼。
评分人称的转换,时空的变换,细腻的笔触勾画出那个红色年代的风景。游离在生与死的边缘,混沌中对饥饿和疲惫早已失去知觉,缺乏对生的渴望,更无惧死亡。你刚被主义改造好,外面早已变了天,又要被改革方向后周围迅速膨胀的空气改造。
评分忘了读完还是没有。
评分忘了读完还是没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