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华沉浮录》系董桥上世纪九十年代在香港《明报》的同名专栏文章结集,主要记述作者读中文英文的心得,包括阅读、文物、文化、语文、人物,等等。该书从各个层面对中国的文化,特别是转型时期香港的中文教育和书写表达进行了剖析和探讨,体现了一个资深文字工作者的高度文化自觉,对于我们保护和弘扬中华文化极具启示意义。
该书共分六卷。 第一卷以谈阅读为主。
董桥,1942年生,福建晋江人,台湾成功大学外文系毕业。历任香港美国新闻处“今日世界”丛书部编辑、英国广播电台中文部制作人及时事评论、《明报月刊》总编辑、《读者文摘》(中文版)总编辑、《苹果日报》社长。作品有《董桥七十》《景泰蓝之夜》《记忆的脚注》《没有童谣的年代》《这一代的事》《从前》《小风景》《白描》《甲申年纪事》等。
我们学校的图书馆一定是最乱的图书馆。上周我去找当代杂志2013年第5期上登载的《精卫填海(一)》,老李居然指着门口一堆足有我人高的杂志说,下架的都在这里,自己找吧。随后奸诈的微微一笑说,我也想找这本,看完了精卫填海二不过瘾吧,找到了给我看看。这个狡猾的老男人,坐拥书山,却...
评分1、董先生的文章像个考究的绅士。客气而礼貌,不随便交朋友。是的,有种高姿态,他对读者是有门槛的; 2、好的作家应该有知识有才情,优秀的作家还应有诗意有趣味,明显董先生是后者; 3、散文写得精简、干练,的确如他所说“不长皱纹”; 4、短文写的行云流水且有趣是个技术活...
评分断断续续用了10个月的时间,终于读完了6册《英华沉浮录》。 来北京最大的感触,便是完整的阅读时间被高速的生活节奏切割得支离破碎。在碎片化且浮躁的时光缝隙中,耐着性子读完大部头作品实属不易,小散文成了阅读的上上之选。随便抽个三五分钟,正好读篇短文。短文积得多了,...
评分董桥评论香港报纸的社论大多沉闷,是由于“主笔阅历不深、读书不博、文笔不行”。其实这三个标准适用于做文字工作的任何一行,比如缺乏以上三种素养的人做翻译,就会将原文翻译成他所能理解的简单形式。书评是各种文学体裁中最具争议的,书评人中聚集了文化人中最多的一群吹嘘...
评分这本《英华沉浮录①》从去年9月断断续续看到今天才看完,篇幅不长,忙时丢开,闲时翻翻,读来有趣,当枕边书最好不过。 大学时代才开始看董桥的文字,偏爱那种闲散的意味。但在“你一定要看董桥”和“你一定要少读董桥”两个论调之间,“如果评小资必读作家,董桥必列其中”,...
还行吧,不过突然不想看其他几部了
评分有一些还是很好看的,但也纯粹是消遣,有时候还心虚,觉得有时间看这样的文章,还不如好好查字典看英文书
评分喜欢这一套书,六本把。董桥的文字还是很耐品的。不慌不忙的,何必着急的态度。是写在1997年香港回归的随笔或是杂文,当然也可是说挺好看的书评。那个时候的香港还在纠结回归后,说英文还是说中文,之类的事情,董桥笔下读起来挺有趣的。闲散地读完这套书,也常常回头读读。静心。
评分但得两心相照 无灯无月何妨
评分文要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