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里哀喜剧与20世纪中国话剧

莫里哀喜剧与20世纪中国话剧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徐欢颜
出品人:
页数:0
译者:
出版时间:2014-10
价格:42.00元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301249734
丛书系列:中法文学关系研究丛书
图书标签:
  • 莫里哀
  • 中国话剧
  • 比较
  • 李健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法国文学
  • 法国
  • 比较文学
  • 莫里哀 喜剧 20世纪 中国话剧 戏剧史 文学研究 剧作分析 文化交流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莫里哀喜剧与20世纪中国话剧(中法文学关系研究丛书)》是一部莫里哀喜剧在中国的接受史研究论著。它力图考察法国古典主义喜剧的代表作品——莫里哀喜剧,是如何通过各种文化中介,深刻地影响到20世纪中国话剧的生成与发展的,从而在更广泛的意义上思考中国现代文学史、戏剧史中的某些跨文化问题。

作者简介

徐欢颜,北京大学博士,2006-2007赴法国巴黎索邦四大学习。现任教于河南理工大学文法学院中文系,主要研究方向为中法文学关系。已发表学术论文数篇,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1项,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1项,均与莫里哀喜剧在中国的传播影响研究相关。

目录信息

引言
一、世界文学视野关照下的中国莫里哀喜剧研究
二、“莫里哀喜剧与20世纪中国话剧”研究思路
第一章 莫里哀喜剧与中国文学关系概述
第一节 莫里哀喜剧在欧洲文学史上的地位
一、莫里哀:逐渐经典化的文化象征物
二、莫里哀喜剧对法国喜剧的继承和创新
第二节 莫里哀喜剧在中国接受史综述
一、法国文学在20世纪中国的翻译与接受
二、20世纪中国对于莫里哀形象的描述与建构
三、莫里哀喜剧在20世纪中国的接受
第二章 莫里哀喜剧翻译与喜剧文类在中国话剧界的引介
第一节 《守钱奴》与喜剧概念在话剧初创期的引入
一、《守钱奴》连载情况
二、《守钱奴》译文特点
三、喜剧概念在话剧初创期的引入
第二节 《悭吝人》与喜剧概念在话剧定名期的确立
一、《悭吝人》的翻译背景
二、《悭吝人》的译本特点
三、喜剧概念在话剧定名期的确立
第三节 《吝啬鬼》与喜剧文类在中国话剧界的成熟
一、译者成熟的喜剧意识
二、李健吾译著特点
三、李健吾的“莫氏喜剧”创作与中国现代喜剧文类的成熟
第三章 莫里哀喜剧在中国话剧舞台上的演出和接受
第一节 莫里哀喜剧演出情况及选择上演的标准
一、中国舞台选择的莫里哀喜剧
二、中国舞台选择莫里哀喜剧剧目的文化动因
第二节 莫里哀喜剧演出与中国话剧的现代性变革
一、莫里哀喜剧演出底本与译作的比较研究
——以《伪君子》为例
二、莫里哀喜剧演出的导演处理与话剧现代性的植入
第三节 莫里哀喜剧演出与中国话剧民族化的努力
一、导演和演员的舞台处理与中国话剧民族化的努力
二、观众对于莫里哀喜剧演出的接受和影响
第四章 莫里哀喜剧在中国的评论与研究
第一节 传统与西化:焦菊隐论莫里哀喜剧
一、焦菊隐《论莫里哀》的阐述要点
二、焦菊隐阐释莫里哀喜剧的意义
三、莫里哀喜剧研究与中国话剧批评理论的初步建立
第二节 古典与现实:李健吾对莫里哀喜剧的研究和阐发
一、李健吾的戏剧批评观念
二、李健吾对莫里哀古典主义喜剧的现实化阐释
第三节 文学史和戏剧史论著对莫里哀喜剧的评论
一、普及之学:世界文学视域关照下的莫里哀喜剧
二、专家之学:处在学科体系建设中的莫里哀喜剧
三、学科之学:学术化的莫里哀喜剧
结语
参考书目
一、莫里哀剧作和中译资料(参见附录一)
二、报纸杂志
三、研究成果及理论
附录一 莫里哀剧作和中译资料
一、选集和全集
二、单篇译文和单行本
三、根据莫里哀喜剧改编的剧本
四、戏剧选集和改编本
附录二 中国上演莫里哀喜剧简表
附录三 Moliere译名表
附录四 中国论及莫里哀的文学史著作简表
附录五 日本明治时期莫里哀喜剧翻译年表
后记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用户评价

评分

博士论文,通读可以对莫里哀作品在中国不同阶段的翻译有大致的了解,涨姿势,因为是学术研究故趣味性较低。

评分

脉络细致,果然考据类要比理论分析看起来容易一些。(看一篇七八页的比较文学理论论文花了快半个小时)找到了几个新切入点:译文特点、选择方心理动因、比较同时期不同接受方的阐释角度。

评分

脉络细致,果然考据类要比理论分析看起来容易一些。(看一篇七八页的比较文学理论论文花了快半个小时)找到了几个新切入点:译文特点、选择方心理动因、比较同时期不同接受方的阐释角度。

评分

博士论文,通读可以对莫里哀作品在中国不同阶段的翻译有大致的了解,涨姿势,因为是学术研究故趣味性较低。

评分

脉络细致,果然考据类要比理论分析看起来容易一些。(看一篇七八页的比较文学理论论文花了快半个小时)找到了几个新切入点:译文特点、选择方心理动因、比较同时期不同接受方的阐释角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