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为身役

心为身役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上海译文出版社
作者:[美] 苏珊·桑塔格 著
出品人:
页数:658
译者:姚君伟
出版时间:2015-1
价格:65.00元
装帧:精装
isbn号码:9787532767854
丛书系列:苏珊·桑塔格文集
图书标签:
  • 苏珊·桑塔格
  • 日记
  • 桑塔格
  • 随笔
  • 美国
  • 外国文学
  • 文学
  • 哲学
  • 哲学
  • 心理学
  • 自我成长
  • 心灵治愈
  • 情绪管理
  • 人生思考
  • 存在主义
  • 内省
  • 个人发展
  • 精神世界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为桑塔格日记第二卷,时间跨度从1964至1980年.。如果说第一卷《重生》是以描述主人公成长过程为主题的教育小说,第二卷则是一部充满活力和成功的成年时期的小说。31岁到47岁,桑塔格在不同世界(物质的,心灵的)之间来回穿梭,充满了极度的举棋不定和思想的种种矛盾。越南之行、反战斗士、乳癌化疗、中国旅行计划,以及《反对阐释》、《论摄影》、《疾病的隐喻》等传世之作的孕育而生,这一时期这一系列的鲜明标签,伴随着她内心情感的激荡风云、政治和道德的觉醒,使她迅速成长为一位具有国际影响的作家、评论家和思想家。

作者简介

目录信息

读后感

评分

2004年12月28日桑塔格在纽约去世,那一年她71岁,她的儿子戴维·里夫也已经52岁。戴维不仅是她的儿子,也是她的编辑、得力助手,是与她相处时间最长,交流最多、最深的人,是这个世界上最了解她的人,即便是这样,她内心最深的隐秘也不曾向他展示过,直到戴维打开她的日记。 ...  

评分

心为身役:桑塔格日记:1964-1980(2018年版) 苏珊·桑塔格 258个笔记 1964年 右手=有攻击性的手,手淫的手。所以,要更喜欢左手!……要把它浪漫化,让它变得多愁善感! “任何东西,只要它杀不死我,就都使我更强大 膨胀的、脆弱的自我 钟情=处于一种强烈的状态之中的感觉像...

评分

看一个人的日记,无疑是一种偷窥行为,即使这是一本已出版的日记,读者仍然是在偷窥。而偷窥,正是阅读日记的乐趣之一。 鲁迅在《马上日记》中写道,“我每天写日记,是写给自己看的;大约天地间写着这样的日记的人们很不少。假使写的成了名人,死了之后便也会印出;看的人也...  

评分

2004年12月28日桑塔格在纽约去世,那一年她71岁,她的儿子戴维·里夫也已经52岁。戴维不仅是她的儿子,也是她的编辑、得力助手,是与她相处时间最长,交流最多、最深的人,是这个世界上最了解她的人,即便是这样,她内心最深的隐秘也不曾向他展示过,直到戴维打开她的日记。 ...  

评分

杨绛有本《洗澡》,把对人的思想改造叫“洗澡”。那么读桑塔格的日记感觉就是洗了一场桑拿浴。 桑塔格这个女人,感受力与表达力一流,各种关系在她笔下就是透明的。 她跟母亲的关系和我跟母亲的关系几乎一模一样,都是挨着巴掌长大的,而且自己长大后母亲依然需要恭维,要不母...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这种日记边角料有着莫大的偷窥欲

评分

百憂解能夠解決的問題,盡量不要找人解決;那第一百零一种憂鬱呢?在SS的日記中我尋找到一條早已經熟悉的道路。那些聽過的未聽過的,看過的未看過的清單,以詞語的形式不斷撞擊,我看到一個熟悉的悲觀主義者的理智在引起共鸣,它們通过提喻的方式構成想象世界里的序列,與眾多詩人以及格言作家進行合唱。她的時代,我依舊在重複著。陀神認為這一輩子的人生是一種試驗場,看看我們能忍受多少快樂與痛苦。日記大概是這種嘗試的印記,它暗示我們作者在崩潰邊緣的不斷嘗試。憂鬱的極限是什麼?不是死亡。“死亡是一切的對立面”,我在死亡以前,也就想試試快樂或者憂鬱的極限。SS先行為我提供了一道複習題,儘管有些超綱,但對最終的考試多了些安全感。

评分

这一阶段的日记与笔记中,一个由内向外的转向发生了,桑塔格从自我塑造过度到了对世界施加影响力,青春的激情也一变而为充满中年味道的断片式沉思与缅想,但是贯穿其中的内核始终不变:对于艺术作品惊人的判断力与审美力(16岁就对卡夫卡做出如此清晰有力判断的少女啊!)、对于感情生活的投入以及在受挫时极端痛苦的反诘自问(后期,感情生活消失了,不知道是不是戴维编辑所为)、以及对于写作作为一向尊严与自我现身的事业的孜孜汲汲。战斗的、奋斗的、彻底美国化的女性,我无法不被深深吸引。

评分

“最亲爱的—— “抱歉我没写信。人生艰难,人咬紧牙关的时候,很难开口说话……”一本凌乱的书

评分

这一阶段的日记与笔记中,一个由内向外的转向发生了,桑塔格从自我塑造过度到了对世界施加影响力,青春的激情也一变而为充满中年味道的断片式沉思与缅想,但是贯穿其中的内核始终不变:对于艺术作品惊人的判断力与审美力(16岁就对卡夫卡做出如此清晰有力判断的少女啊!)、对于感情生活的投入以及在受挫时极端痛苦的反诘自问(后期,感情生活消失了,不知道是不是戴维编辑所为)、以及对于写作作为一向尊严与自我现身的事业的孜孜汲汲。战斗的、奋斗的、彻底美国化的女性,我无法不被深深吸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