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激荡三十年》修订版。尽管任何一段历史都有它不可替代的独特性,可是,1978年—2008年的中国,却是最不可能重复的。作者站在民间的角度,以真切而激扬的写作手法描绘了中国企业在改革开放年代走向市场、走向世界的成长、发展之路。改革开放初期汹涌的商品大潮;国营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这三种力量此消彼长、互相博弈的曲折发展;整个社会的躁动和不安……整部书稿中都体现得极为真切和实在。作者用激扬的文字再现出人们在历史创造中的激情、喜悦、呐喊、苦恼和悲愤。
吴晓波,著名财经作家,“蓝狮子”财经图书出版人,上海交通大学、暨南大学EMBA课程教授,常年从事公司研究。2009年被《南方人物周刊》评为年度“中国青年领袖”。主要出版著作有:《激荡三十年:中国企业1978-2008》(上下卷)、《跌荡一百年:中国企业1870-1977》(上下卷)、《浩荡两千年:中国企业公元前7世纪—1869年》、《吴敬琏传:一个中国经济学家的肖像》、《大败局》、《大败局Ⅱ》等。
读读当代风云人物,也颇能激荡胸襟。 p8 杨小凯21岁时便能以《中国往何处去》惊动康生,确实是英雄出少年。 p15 日本和新加坡对于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政策的重要影响。 p48 平安能否保持当年蛇口的精神呢?创新和闯关是平安成功的唯一出路。 p70 粗放式经营的恶果一直是国有企...
评分太史公之后,如此书货殖列传者,鲜矣。 “当这个时代到来的时候,锐不可当。万物肆意生长,尘埃与曙光升腾,江河汇聚成川,无名山丘崛起为峰,天地一时,无比开阔。” 以这样磅礴的气象开篇,吴晓波将近三十年来在这片土地上翻天覆地的变化,通过一个个人物的故事,一年一年展...
评分《激荡三十年》(吴晓波著)--70后的成长环境史 (转自:http://lizhijun.com/showpost.asp?postno=304) 《激荡三十年》的副标题是“中国企业1978-2008”。购买这两本书(上下册)是在去年的时候了,后来适逢俗务繁杂,只在飞行旅途中偶尔读过一些片段,这一晃竟然一直到上...
评分1978年11月27日,中科院的工程技术员柳传志像往常一样,拎了瓶开水,和保安打了个招呼。在他办公室里摊开《人民日报》阅读起来,细心的他发现了一则关于如何养牛的文章,这让他激动不已。事后他说,整个文革期间,报纸登的全是革命,这些是资本主义的尾巴,要割掉的,看来气...
评分总体来说,能够记录如此之长之重要的一段历史,记录本身就是一种很高的价值。但叙述风格上更像小说,可读性强,一定会大卖(已经在大卖了),但是马上会被当作编年史,类“字典”,对企业管理、社会经济、国家政策方面的研究价值都相对不高。 具体来说优点:史料丰富,包括民...
第一次读这种类型的书,我觉得还好,挺好懂,但是总感觉还欠缺点东西。
评分整整看了一年,民营资本的前进之路实在险恶,虽说近些年体制之争不复存在,但没有灰色手段,政策支持,提供公权的个人关系,垄断行业的民营资本还是只能在夹缝中舔食别人的残羹剩饭。所以说互联网行业真的是创业者的唯一避风港,也可能是国家未来几十年的唯一增长点,而与南方相比北方城市管理者政策僵化,思想闭塞,只能说是先天不足
评分尽管是抱着一种任务的心情去看,却被书中的故事也好,历史也罢所吸引,为之感慨的既有中国企业在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中所经历的种种,放在当下来看,是难堪也好,愚昧也罢,似乎都不太极端地将之列入某类。翻看其中的一些故事,其间所包容的细节,令人不得不信服那句被说烂了的话,所谓历史,总是以难以置信的方式不断重演,重复着昨天的故事。尽管中国经历了改革开放,经历了加入世贸组织,经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经历了资源短缺到今时今日的“世界工厂”,中国以一种狂飙的姿态进入了如今的全球市场,却依然摆脱不掉传统思想加在身上的精神枷锁,一边想要市场经济,一边梦想着计划经济的管制。或许翻看这本书,便能够从中看到些许端倪,深深地佩服吴晓波以记者的笔法和洞察,将这段历史详细描绘,没有所谓的蓝图,只有在制度的缝隙中“闪转腾挪”。
评分尽管是抱着一种任务的心情去看,却被书中的故事也好,历史也罢所吸引,为之感慨的既有中国企业在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中所经历的种种,放在当下来看,是难堪也好,愚昧也罢,似乎都不太极端地将之列入某类。翻看其中的一些故事,其间所包容的细节,令人不得不信服那句被说烂了的话,所谓历史,总是以难以置信的方式不断重演,重复着昨天的故事。尽管中国经历了改革开放,经历了加入世贸组织,经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经历了资源短缺到今时今日的“世界工厂”,中国以一种狂飙的姿态进入了如今的全球市场,却依然摆脱不掉传统思想加在身上的精神枷锁,一边想要市场经济,一边梦想着计划经济的管制。或许翻看这本书,便能够从中看到些许端倪,深深地佩服吴晓波以记者的笔法和洞察,将这段历史详细描绘,没有所谓的蓝图,只有在制度的缝隙中“闪转腾挪”。
评分很同意作者的观点,小人物不应该在大改革离被时间剥离。一些小时候总是听到的词、听说的事终于在这本书里找到了历史环境。这是属于父辈的故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