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4年6月28日早晨,当弗朗茨·斐迪南大公偕夫人索菲·霍泰克抵达萨拉热窝火车站时,欧洲还是一派和平的景象。然而,37天之后,这里却燃起了战火。由此引发的战争让1500万生灵化为枯骨,三大帝国被摧毁,世界历史由此被永远地改变了。
但时至今日,仍没有人能说清“一战”是 如何开始的。“一战”导火索究竟是什么?为什么萨拉热窝事件会引起世界大战?巴尔干地区是如何成为如此重量级事件的中心的?欧洲国家是如何迅速分裂成相互敌对的联盟的?这些国家是如何制定并实施自己的外交政策的?是某个人或某个国家的错误决策引发“一战”?为了避免战争,欧洲各国做出了哪些努力?为什么每个国家都宣称他们是被逼无奈,被卷入了战争?为何危机会在短短数周内升级为世界大战?
克里斯托弗·克拉克从卷帙浩繁的历史资料中,一点一滴地追本溯源,再现了在维也纳、柏林、圣彼得堡、巴黎、伦敦以及贝尔格莱德这些决策中心地所发生的事情。但他匠心独运,只是将发生在“一战”的导火索(萨拉热窝事件)之前的结盟状况及一系列危机作为背景,重点放在了因为冒险而犯下错误、导致“一战”爆发的那些人身上。克拉克聚焦“一战”爆发前的10年里的欧洲外交界的每一位重量级人物,包括德皇、沙皇、奥匈帝国皇帝等,鞭辟入里地分析他们的人物性格、其在国内的政治影响、对外部地缘政治的认知及其动机。
他最终得出结论,“一战”是欧洲各国合力上演的一场悲剧,而非一桩罪行。不能将这场灾难归咎于某个特定国家。所有的参与者,无论是领导人、外交官、将军都在“一战”一触即发之前,莽撞自负、懦弱多变,他们不是狂徒,也不是谋杀犯,而是一群懵懵懂懂、不知未来去向的“梦游者”。
克里斯托弗·克拉克同时还通过深入研究1914年以前几十年的历史,揭示了纠缠欧洲已久的痼疾:每个国家都注意到了灾难性的后果,但它们各自有着特殊且矛盾的、属于各自的利益关注点;每条政策可能产生的连锁反应也很难被预估;各国甚至还尝试利用普遍性危机,争取自己的利益。克拉克提醒我们,在21世纪,世界渐趋多极,国际关系日益错综复杂,与“一战”前的欧洲颇为相似,那段历史将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反思如今的欧债危机,乃至全球经济危机。
克里斯托弗·克拉克,英国人,剑桥大学现代欧洲史教授,著名历史学家、澳大利亚人文学院院士。曾于2007年荣获英国历史学界殊荣“沃尔夫森历史奖”。他曾因对德国历史研究的突出贡献,被德国政府授予十字勋章。
历史看似在下很大一盘棋实际上没有什么用(。 走向僵化的体系和一战的促成 小约瑟夫.奈在《理解国际冲突》中,将19世纪的均势体系划分为了五个阶段: 1815-1822的欧洲一致 1822-1854间民族主义和民主革命使国际干涉变得困难 1854-1870由于克里米亚战争和德国统一而更动荡 1870-...
评分0p “一战”是一场悲剧,而非一桩罪行。战争的所有参与者,无论是领导人、外交官还是将军,在一触即发之际,都莽撞自负、懦弱多变。他们不是狂徒,也不是谋杀犯,而是一群懵懵懂懂,不知未来走向的“梦游者”。 0p 约翰·基根:短视和贪婪、自私加软弱、平庸与激情,所有要素...
评分去年一戰百年,中信就出了這本《夢遊者》,查了一下,原文版出了一段時間而且頗受好評,而且內容是筆者更感興趣的戰前外交關係跟各國政局的介紹,所以就買了下來,拖到最近繁體版出了才閱讀。 就歷史題材來說,一戰應該算是數一數二殺死最多紙張油墨的,中文也出了不少,各式...
评分作者在400页的篇幅中,以巴尔干半岛的内部局势为引子,逐渐将漩涡扩大到德法俄英四个大国的外交。同时对于孤立事件做到多方面陈述,使得国内纠纷与国际形势很好的结合起来。 一战作为近现代社会第一场大战,诱发的因素很多。虽然萨拉热窝加速了整体进程,但是并不能由此将其作...
评分1871年,雄图大略的俾斯麦击败了拿破仑三世,攫取了莱茵河对岸的阿尔萨斯和洛林,留下了法国人的眼泪和我们中学课本中震撼人心的《最后一课》,也播下了德法两国世仇的种子。 20多年后,俾斯麦苦心经营的针对法国的大陆联盟体系逐渐走向瓦解。总是在极度悲观与极度乐观之间游走...
第二章分析欧洲大小各国战前格局部分尤其精彩,读起来就像在跟着一局形势异常复杂的围棋棋局打谱一样,作者详尽地分析了各种可能的决策,最后似乎不无遗憾地总结道:这是一场无法避免的悲剧。
评分看完书,感觉自己脑子依旧处于一团迷雾之中,或许是作者真的做不到把这件事讲得每个人都能清楚,更大的可能,其实是这场战争本就来得如此的稀里糊涂,可能人类历史里,有很多事的开始,并没有那么多的意义以及理由,和理性的分析和判断,有的只是冲动的感情和情绪驱动着,最后汇成一条暗红的血河。
评分奥斯曼帝国与奥匈帝国的衰弱,导致巴尔干地区权利真空。巴尔干地区民族王国兴起,与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争锋。新兴德国帝国引起俄国法国英国的警惕。总之在20世纪初,权利瓜分的年代,一战不可避免。大国之间,小国之间,都在想尽办法瓜分。本书的缺陷,缺少原著的注释。
评分翻译不好,原著也写得相对严肃,而诠释该书观点的最生动且细节丰富的书是安德森的那本《阿拉伯的劳伦斯》,诸如:奥斯曼被中欧巴尔干民兵和操武器的农民打败不到三年,居然能让英军损失35万人,而《塞克斯-皮科协定》高度保密的结果,真的让劳伦斯变成了劳劳劳。。。
评分第二章分析欧洲大小各国战前格局部分尤其精彩,读起来就像在跟着一局形势异常复杂的围棋棋局打谱一样,作者详尽地分析了各种可能的决策,最后似乎不无遗憾地总结道:这是一场无法避免的悲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