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游者

梦游者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中信出版社
作者:[英]克里斯托弗·克拉克
出品人:
页数:472
译者:董莹
出版时间:2014-9
价格:69.00
装帧:精装
isbn号码:9787508646992
丛书系列:历史的镜像
图书标签:
  • 历史
  • 一战
  • 欧洲
  • 欧洲研究
  • 政治
  • 一战史
  • 克里斯托弗·克拉克
  • 历史文化
  • 梦游者
  • 奇幻
  • 冒险
  • 成长
  • 梦境
  • 探索
  • 孤独
  • 自我发现
  • 幻想
  • 心灵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1914年6月28日早晨,当弗朗茨·斐迪南大公偕夫人索菲·霍泰克抵达萨拉热窝火车站时,欧洲还是一派和平的景象。然而,37天之后,这里却燃起了战火。由此引发的战争让1500万生灵化为枯骨,三大帝国被摧毁,世界历史由此被永远地改变了。

但时至今日,仍没有人能说清“一战”是 如何开始的。“一战”导火索究竟是什么?为什么萨拉热窝事件会引起世界大战?巴尔干地区是如何成为如此重量级事件的中心的?欧洲国家是如何迅速分裂成相互敌对的联盟的?这些国家是如何制定并实施自己的外交政策的?是某个人或某个国家的错误决策引发“一战”?为了避免战争,欧洲各国做出了哪些努力?为什么每个国家都宣称他们是被逼无奈,被卷入了战争?为何危机会在短短数周内升级为世界大战?

克里斯托弗·克拉克从卷帙浩繁的历史资料中,一点一滴地追本溯源,再现了在维也纳、柏林、圣彼得堡、巴黎、伦敦以及贝尔格莱德这些决策中心地所发生的事情。但他匠心独运,只是将发生在“一战”的导火索(萨拉热窝事件)之前的结盟状况及一系列危机作为背景,重点放在了因为冒险而犯下错误、导致“一战”爆发的那些人身上。克拉克聚焦“一战”爆发前的10年里的欧洲外交界的每一位重量级人物,包括德皇、沙皇、奥匈帝国皇帝等,鞭辟入里地分析他们的人物性格、其在国内的政治影响、对外部地缘政治的认知及其动机。

他最终得出结论,“一战”是欧洲各国合力上演的一场悲剧,而非一桩罪行。不能将这场灾难归咎于某个特定国家。所有的参与者,无论是领导人、外交官、将军都在“一战”一触即发之前,莽撞自负、懦弱多变,他们不是狂徒,也不是谋杀犯,而是一群懵懵懂懂、不知未来去向的“梦游者”。

克里斯托弗·克拉克同时还通过深入研究1914年以前几十年的历史,揭示了纠缠欧洲已久的痼疾:每个国家都注意到了灾难性的后果,但它们各自有着特殊且矛盾的、属于各自的利益关注点;每条政策可能产生的连锁反应也很难被预估;各国甚至还尝试利用普遍性危机,争取自己的利益。克拉克提醒我们,在21世纪,世界渐趋多极,国际关系日益错综复杂,与“一战”前的欧洲颇为相似,那段历史将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反思如今的欧债危机,乃至全球经济危机。

作者简介

克里斯托弗·克拉克,英国人,剑桥大学现代欧洲史教授,著名历史学家、澳大利亚人文学院院士。曾于2007年荣获英国历史学界殊荣“沃尔夫森历史奖”。他曾因对德国历史研究的突出贡献,被德国政府授予十字勋章。

目录信息

推荐序
前言
第一部分
通往萨拉热窝事件之路
第一章 塞尔维亚的幽灵
贝尔格莱德刺杀
“不负责任的因素”
意念蓝图
分裂
升级
三次土耳其战争
阴谋
尼古拉•帕希奇的反应
第二章 无个性的帝国
冲突与制衡
棋逢对手
谎言与伪造
佯装的平静
鹰与和平鸽
第二部分 欧洲的分裂
第三章 由多极向两极:欧洲在1887~1907年
法俄同盟:危险的关系
巴黎的反应
英国结束中立
德国:后来居上的帝国
惊天逆转?
言过其实
第四章 欧洲外交政策的多种声音
君主政体下的决策者
谁在统治圣彼得堡
谁在统治巴黎
谁在统治柏林
爱德华•格雷爵士:高处不胜寒
第二次摩洛哥危机
军事与民事
媒体与舆论
权力的风水轮流转
第五章 巴尔干半岛的复杂情况
空袭利比亚
忙乱的巴尔干
摇摆不定的人
巴尔干冬日危机
支持保加利亚,还是塞尔维亚
奥匈帝国的麻烦
法俄同盟的巴尔干化
争取主动权的法国
普恩加莱的压力
第六章 最后的机会:1912~1914年的缓和与危险
缓和政策的局限性
生死存亡之际
在博斯普鲁斯海峡的德国人
启动巴尔干计划
男性主义的危机?
漫漫长路
第七章 “一战”导火索:萨拉热窝事件
刺杀
亦真亦幻
调查开始
塞尔维亚的回应
还需要做什么
第八章 扩张的漩涡
别国的反应
霍约斯伯爵前往柏林
奥匈帝国的最后通牒
尼古拉•哈特维希的离奇死亡
第九章 法国人在圣彼得堡
德罗宾伯爵换了火车
普恩加莱乘船前往俄国
博弈
第十章 最后的通牒
奥地利的要求
塞尔维亚的回应
“局部战争”开始
第十一章 枪声响起
毫不让步
“这次战争真的开始了”
俄国人的情理
第十二章 最后的日子
笼罩在欧洲的奇怪光影
普恩加莱回到巴黎
俄国的军事动员
跃入黑暗
“这过程中一定有些误会”
保罗•康邦的磨难
英国介入
聚焦比利时
迈入战争
结语
致谢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历史看似在下很大一盘棋实际上没有什么用(。 走向僵化的体系和一战的促成 小约瑟夫.奈在《理解国际冲突》中,将19世纪的均势体系划分为了五个阶段: 1815-1822的欧洲一致 1822-1854间民族主义和民主革命使国际干涉变得困难 1854-1870由于克里米亚战争和德国统一而更动荡 1870-...  

评分

0p “一战”是一场悲剧,而非一桩罪行。战争的所有参与者,无论是领导人、外交官还是将军,在一触即发之际,都莽撞自负、懦弱多变。他们不是狂徒,也不是谋杀犯,而是一群懵懵懂懂,不知未来走向的“梦游者”。 0p 约翰·基根:短视和贪婪、自私加软弱、平庸与激情,所有要素...  

评分

去年一戰百年,中信就出了這本《夢遊者》,查了一下,原文版出了一段時間而且頗受好評,而且內容是筆者更感興趣的戰前外交關係跟各國政局的介紹,所以就買了下來,拖到最近繁體版出了才閱讀。 就歷史題材來說,一戰應該算是數一數二殺死最多紙張油墨的,中文也出了不少,各式...  

评分

作者在400页的篇幅中,以巴尔干半岛的内部局势为引子,逐渐将漩涡扩大到德法俄英四个大国的外交。同时对于孤立事件做到多方面陈述,使得国内纠纷与国际形势很好的结合起来。 一战作为近现代社会第一场大战,诱发的因素很多。虽然萨拉热窝加速了整体进程,但是并不能由此将其作...  

评分

1871年,雄图大略的俾斯麦击败了拿破仑三世,攫取了莱茵河对岸的阿尔萨斯和洛林,留下了法国人的眼泪和我们中学课本中震撼人心的《最后一课》,也播下了德法两国世仇的种子。 20多年后,俾斯麦苦心经营的针对法国的大陆联盟体系逐渐走向瓦解。总是在极度悲观与极度乐观之间游走...  

用户评价

评分

第二章分析欧洲大小各国战前格局部分尤其精彩,读起来就像在跟着一局形势异常复杂的围棋棋局打谱一样,作者详尽地分析了各种可能的决策,最后似乎不无遗憾地总结道:这是一场无法避免的悲剧。

评分

看完书,感觉自己脑子依旧处于一团迷雾之中,或许是作者真的做不到把这件事讲得每个人都能清楚,更大的可能,其实是这场战争本就来得如此的稀里糊涂,可能人类历史里,有很多事的开始,并没有那么多的意义以及理由,和理性的分析和判断,有的只是冲动的感情和情绪驱动着,最后汇成一条暗红的血河。

评分

奥斯曼帝国与奥匈帝国的衰弱,导致巴尔干地区权利真空。巴尔干地区民族王国兴起,与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争锋。新兴德国帝国引起俄国法国英国的警惕。总之在20世纪初,权利瓜分的年代,一战不可避免。大国之间,小国之间,都在想尽办法瓜分。本书的缺陷,缺少原著的注释。

评分

翻译不好,原著也写得相对严肃,而诠释该书观点的最生动且细节丰富的书是安德森的那本《阿拉伯的劳伦斯》,诸如:奥斯曼被中欧巴尔干民兵和操武器的农民打败不到三年,居然能让英军损失35万人,而《塞克斯-皮科协定》高度保密的结果,真的让劳伦斯变成了劳劳劳。。。

评分

第二章分析欧洲大小各国战前格局部分尤其精彩,读起来就像在跟着一局形势异常复杂的围棋棋局打谱一样,作者详尽地分析了各种可能的决策,最后似乎不无遗憾地总结道:这是一场无法避免的悲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