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標籤: 溫州記憶 溫州 文選資料 傳記
发表于2025-01-22
溫州百年風雲(1876-1978)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1876年,溫州被闢為商埠;1877年,溫州設立海關;1885年,陳虯等人創辦新式中醫學堂——利濟學堂;1888年,孫衣言興建玉海樓……
30多萬字,200多個曆史事件,1400餘幅老照片與資料圖片——翻開這本曆時兩年編寫完成的《溫州百年風雲(1876-1978)》,一幅波瀾壯闊的近現代溫州畫捲便鮮活地重現在眼前。
百年中梳理齣兩百個主題
一百年,在曆史長河裏隻是短暫一瞬。然而從1876年《中英煙颱條約》簽訂開始,至上世紀八十年代這風雲變幻的百年,對於溫州來說,無疑有著特殊的意義。《煙颱條約》的簽訂,推動中國進入近代半殖民地社會。它對溫州的社會性質、經濟結構同樣産生瞭深遠的影響,是溫州城發展史上的一個轉摺點,從此,溫州的大門被打開瞭,古老的溫州,瞬間在近代化的曆史洪流中,發生瞭翻天覆地的變化。
“編寫這本書,實際上是對溫州近現代曆史進行搶救性的挖掘。”《溫州百年風雲(1876-1978)》(下簡稱《百年》)一書副主編黃瑞庚如是說。2012年,溫州市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提齣係統地編寫溫州百年曆史的設想,並為此召開討論會議,成立編委會,由黃瑞庚擔任副主編對此書進行策劃統籌。
在此後的一年多時間裏,黃瑞庚與編委會成員進進齣齣我市及外地博物館、檔案館、圖書館,尋找綫索,查閱史料,尋找采訪名人後代,拜訪多位文史專傢,最終與市政協文史委專傢共同敲定瞭200個主題。
“這200個主題的篩選,首先是在溫州這片熱土上發生的、對溫州經濟社會産生深遠影響的事件或者同事件有關的人”,黃瑞庚說,“其次,則是按照編年體的順序,以清末、民國、新中國這三個曆史時期為節點,從《煙颱條約》簽訂溫州對外開放、辛亥革命溫州光復、新文化的傳播、共産黨成立、抗擊日本侵略、溫州解放政權建立、文化大革命這幾個重要階段中梳理齣200個主題。”
《百年》一書主編、市政協文史委主任鬍俠認為,這本書對溫州百年曆史中的重要人物、重點事件進行瞭係統的整理與挖掘,是迄今為止最為全麵係統地反映溫州近現代社會百年發展曆程的書籍,填補瞭地方史上的研究空白。
百多人的心血凝聚成書
57位文字作者,116位圖片提供者——書末記錄瞭如此龐大的編寫人員群體。黃瑞庚介紹,這57位文字作者中,既有文史專傢,又有事件的親曆者,還有當事人傢屬,正是他們的全力協助,纔使這部書稿順利完成。
資深報人金輝共執筆瞭五個曆史事件。他坦言,這些曆史事件中的人物多數是他在媒體當記者時采訪過的,對人物的生平、事跡等有比較深入的瞭解,寫起來得心應手:“繆天瑞老先生是我采訪過的年事最高的溫州學人,我至今還能憶起2006年跟他在北京見麵的場景,當時的他麵容慈祥,精神矍鑠……”
《百年》的一大亮點,還在於116人提供的1400多張老照片與資料圖片,實屬珍貴。“除瞭從那些常規渠道比如圖書館、檔案館等保存的書刊資料、市場上流通的新書舊書中搜尋,這些照片中有很多是當事人傢屬提供的”,黃瑞庚說,比如,在1906年的“溫商抱團——成立商會”這一章中,溫州商務分會第二任總理呂渭英的肖像照就是其曾孫輩呂人翊、呂人壩、呂人宗等人提供的。
“我們傢最近正在編一本族譜,親戚們都把代代相傳的老照片翻齣來,匯集到我這兒。”呂人翊說。
這一章中呂渭英與清朝官員的閤影,也是呂傢後人從美國某大學圖書館翻拍而來的。“大概是五六年前吧,一位親戚將這張翻拍的照片交由我在北京工作的妹妹保管,後來又轉交到我手中。” 呂人翊說,有關呂渭英的檔案在溫州市圖書館也有收藏,再加上整個傢族的日常積纍,為《百年》一書的齣版提供瞭很多素材。“去年我姑婆去世,她的女兒多次從甘肅寄來大量照片,被收錄於‘浙南學界的爝火——溫州中學的誕生’這一篇章裏,尤其那張溫州中學童子軍第一〇四團第六中隊全體隊員在溫州古城牆前的閤影,非常難得。”
感嘆老照片“來之不易”的黃瑞庚說,還有一些老照片的獲得,要感謝近年來興起的老照片收藏熱,“1877年溫州東門華蓋山、江心嶼等幾張舊照,就是我從外地的收藏傢手裏買來的,當時一見就有如獲至寶的感覺。”
值得一提的是,書中有相當比重的照片還是首次與讀者見麵,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如民俗盛典“攔街福”舊照、1877年溫州東門華蓋山舊照、1942年日本人航拍溫州的全貌照等。
大事記背後追尋曆史細節
溫州第一所小學堂是怎樣創辦的、溫州城第一盞電燈是怎樣亮起來的、紅十三軍是怎樣誕生的……每個影響溫州曆史進程的大事件的背後,都深藏著許多精彩的故事,而挖掘這些事件背後的人物的故事,是黃瑞庚他們工作的重點。
比如1955年的“影響幾代人的寓言故事——《小馬過河》”這一章,由溫州代課老師彭文席所寫的這個故事傢喻戶曉,為瞭找到彭文席的後人,黃瑞庚費瞭不少周摺。“我先是嚮幾位寫兒童文學的朋友打聽,無果。後來有人打聽到第一次把《小馬過河》翻譯成外文、發行四百萬冊的美術編輯陳永鎮,遺憾的是他退休後在安徽安傢瞭。再後來,又聯係上瞭瑞安地方誌辦公室的周田田,在她的熱心幫助下終於找到瞭傢在瑞安仙降的彭文席孫子彭從隼,《小馬過河》這一篇章纔得以完整。”
1954年的“他改變瞭‘半斤八兩’——推動中國衡器改革者薑周元”這一章背後,也有同樣麯摺的故事。“主題是定瞭,茫茫人海上哪去找薑周元的後人呢?”黃瑞庚反復思索著。後來,在甌海檔案館工作人員的協助下,他輾轉找到瞭薑周元的傢人,令他意外的是,他們竟還珍存著“1954年8月中央工商行政管理局緻薑周元的答復函”,“盡管舊跡斑駁,上麵的字也有些認不清瞭,但對我們而言是非常珍貴的史料啊!”
還有1924年的“漢字編碼先驅——張玉生其人其事”,“由於缺少翔實的資料作為佐證,在前幾次的初稿裏,這一篇目都未入選200個主題。”去年上半年,溫州市圖書館舉行瀋剋成《溫州方言文獻集成》一書首發儀式,該書編入瞭張玉生的《溫州音識字捷法》影印本,對作者做瞭介紹。“後來我又幾經輾轉,找到瞭張玉生的曾孫女張小美,她嚮我提供瞭張玉生遺作和手稿等大量照片,將這一章補充完整。”
“希望這本書能起到尋史、資政、團結、育人的社會效果。”鬍俠說。他希望廣大讀者尤其是青少年朋友通過閱讀此書,對溫州的曆史,對無數前輩的探索、開拓、犧牲和奉獻有更進一步的瞭解。在迴顧曆史、體味曆史的同時,以更加自信和開放的姿態,以更大的勇氣和智慧去創造曆史,不斷推進溫州社會經濟嚮前發展。
今年5月,由中國文史齣版社齣版、溫州市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組織編輯的《溫州百年風雲:1876~1978》首次印刷發行。作為主要的編輯人員之一,原溫州市文聯黨組書記黃瑞庚親曆瞭本書的誕生始末。
黃瑞庚接手《溫州百年風雲》的編輯工作是在2012年4月之後,當時市政協黨組會議確定瞭這本書的框架及意義:自1876年英國公使威妥瑪與清代北洋大臣李鴻章在非戰爭背景下簽訂不平等條約《中英煙颱條約》起,直至1978年,溫州從最初的屈辱開埠到加入改革開放的浪潮,百年榮辱濃縮於字紙之間,讓人緬懷,激勵前行。
從確定編書到齣品,對於黃瑞庚來說,這本厚達500多頁的作品是一次難忘的“曆史盤點”。在耗時兩年的編輯中,僅選擇兩百則內容條目就花去黃瑞庚一年多時間:突然的發現、臨時的變動……這些意外的環節接踵而至,但興許正是這些齣人意料的插麯,纔能體現一本書的齣彩。
一本溫州的“百年風雲”,等的也許就是這樣一場風雲際會。
本版圖片選自《百年溫州風雲》一書
三顧“張玉生”
張玉生其人,生於1883年,祖居永嘉縣上河鄉陽嶴三浹(今屬甌海區),溫州曆史上最後一位科舉考試的拔貢。“一代詞宗”夏承燾是其得意門生。
1924年,張玉生在永嘉縣會昌鎮(現鹿城區新橋鎮)舉辦農民講習所,自編教材《自算備要》和《溫州音識字捷法》,其中的《溫州音識字捷法》選字3800多個,切閤溫州音的聲母、韻母單字40個作為“字母”,教學生拼音。從首頁“拼字錶”中認得一個字的讀音後,按照旁邊的編碼,翻看集中的同音字。
正是這本《溫州音識字捷法》,黃瑞庚第一次聽聞瞭張玉生的名字。“一位美術界的朋友,他有這本書,說是沒用,就送給瞭我。”然後單單一本孤本,黃瑞庚此前也沒有對張玉生有過更多的瞭解,得到這本書之後,黃瑞庚又將書轉贈給瞭市圖書館。
再見“張玉生”是在友人的《溫州方言文獻集成》叢書的首發式上,這本書中收錄瞭《溫州音識字捷法》的影印件,黃瑞庚一看,竟然就是來自他捐給市圖書館的那本。“裏麵稍微介紹瞭張玉生其人,但內容不多,我也沒留意。”第二次,黃瑞庚再一次和張玉生錯過。
後來有一迴,黃瑞庚為編書采訪一位曾經為周總理看過病的90多歲的老中醫時,無意中得知對方有位親戚叫張玉生。黃瑞庚當時納悶,這名字怎麼如此熟悉?一問,纔想起這人便是那本《溫州音識字捷法》的作者,而且一聽老中醫的介紹,黃瑞庚適纔瞭解到張玉生可能是我國在漢字編碼研究領域探索最早、成就卓然的一位溫州學者。“通過老中醫,我又找到瞭張玉生在溫州和杭州兩地的後代,從他們提供的資料來看,張玉生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即著手漢字編碼研究,提齣瞭‘四角編碼’、‘五筆四碼’兩種方法,可惜後來生病,他的名氣並沒傳播開來,連照片都鮮少存世,書中收錄的這張據說是在他過世後,親人找不到照片,於是讓人扶著補拍瞭一張,放大描上眼睛製作的,真的是低調至此,所幸,我最終沒有錯過,將他的成就收錄在冊。”
弘一法師的遺珠
在這本《溫州百年風雲》中,撰文者57位,照片提供者100多人,與200則條目相搭配的,是1400多張圖片,直觀性很強。說到配圖,其中有關弘一法師居溫或是與溫州人交往的照片,黃瑞庚自詡已經收藏瞭不少,然而在臨近最後一次校對時,他去瞭一趟位於嘉興的弘一法師紀念館,在參觀過程中發現瞭一張寫著“送弘一大師赴甌掩室念佛臨彆紀念”字樣的照片,時間是甲子四月。“我一看赴‘甌’,不就是說弘一法師來溫州之前,他的友人送彆的照片嗎?這可是第一次看到,我馬上就拍瞭下來,迴溫後臨時把這張圖放大加瞭進去。”對於黃瑞庚來說,這次拾遺補缺的雖隻是一張並不起眼的圖片,但在研究弘一法師和溫州的曆史淵源中,無疑是一次十分美妙的發現。
聊天揭開神秘麵紗
溫州古舊書店?聽過!但僅僅是聽過!
黃瑞庚沒有想到的是偶爾和一位名叫馮強生的友人聊天,講到古舊書店時,哪想對方扯到瞭他的父親,而他的父親竟然就是古舊書店的經營者之一,名叫馮國棟,他在1956年帶頭將自己開在府前街的舊書店,以最多的書入股,與全市七八間舊書店攤自願組成溫州古舊書店。
“在此之前我對古舊書店瞭解不多,能夠取得的資料也十分有限,但是聽瞭馮強生的講述,我就覺得這迴有戲瞭!”這間創辦於半個多世紀之前的書店,曾經是溫州愛書人心目中的知識前沿地,擁有很多珍貴的讀本,曾經風靡一時。為瞭還原古舊書店的地理環境和當時的經營情況,接到黃瑞庚邀稿的馮強生不僅掏齣瞭傢族留下的一切相關材料,還實地走訪瞭府前街古舊書店原址,詢問瞭本地學人及那一帶老居民當時周圍建築的風格、到訪書店的客人的類型、書店經營書目的種類等。
在這位溫州古舊書店創始人的後代一路尋訪驗證的過程中,文化傳承的精神又一次得到瞭詮釋。而這種追本溯源的例子並不隻有這一個,在這本《溫州百年風雲》的中,它們一遍又一遍地發生著,一遍又一遍地推動著這本書的完善。就像黃瑞庚所說的,“他們嚮我提供資料,我再將集成的書本交給他們,他們又會發現裏麵新的人物聯係,比如誰的長輩和誰的長輩來往等等,他們告訴我,我再收集整理,算是完成瞭一次文化的橫嚮傳播和良性循環。”
耕“雲”記事
網絡上有一朵“雲”,誕生為大數據時代下的概念産品,它為手機、電腦等各種電子終端提供著豐富的、可量化的信息。
黃瑞庚也有一朵“雲”,他在文化係統一做四十多年,主編、參與編輯瞭一批頗有分量的溫州文史、藝術類書籍。他的這朵涵蓋瞭大量人脈、實物資源的“雲”成為其編書的最重要的秘密武器。
想要搜集溫州街頭巷尾的老照片?
找不到某位溫籍名人的後裔?
如果遇到上述問題,“找黃瑞庚試試”便是最為可靠的解決方案之一。
藉由此次他參與新編的《溫州百年風雲》齣版發行,我們走進黃瑞庚的讀書世界,且瞅一瞅這朵“雲”是如何采擷、耕耘的吧。
時間:工作日
關鍵詞:實乾、積纍
黃瑞庚學陶瓷藝術專業齣身,他說年少時看書不多,因為要用、要學,倒是存瞭一些美術、書法類的書刊。工作之後,他先是在溫州市工人文化宮負責展覽、宣傳的工作,後來一路調任,在市總工會、市文化局、市文聯都走瞭一遭。“在文化宮的時候,文學、美術、書法、麯藝等領域,我認識瞭一批人,到瞭文化局,接觸的是一些專業性很強的團隊,而在文聯工作的日子裏,我算是真正進入瞭本地文學的圈子。”黃瑞庚是個注意收藏、整理的人,他將工作時接觸的一切人和事都進行瞭信息采集,在保持人脈的基礎上,他和同行互通有無,形成一個資源互補的良性循環。
“我不是厚積薄發的類型,我習慣邊乾邊學,相信實乾齣真知。”從陶瓷藝術,到設計展覽,再到臨摹丹青,黃瑞庚的學習從來不會囿於一隅。退休後,他從一個熟悉的圈子毅然跳入另一個圈子——做本地文史類資料的收集研究。和之前的工作相比,做文史類書籍的編輯需要更多龐大的資源、庫存來支持,黃瑞庚首先將工作室做成瞭書屋,將所有與文史相關的書籍都從傢裏的書房遷齣,搬運到這個如儲藏室一般的世界裏:從書櫃到書桌到地上放滿瞭資料、書籍,舉目是書,伸手是書,進來三個人便會顯得空間擁擠。
時間:周末
關鍵詞:妙果寺、甌海、書市
逛書市是黃瑞庚多年養成的習慣。清晨,在日光微醺中齣發,傍晚,收獲盆滿鉢滿的得意。“周六早上八點半,妙果寺書市,周日早上八點半,甌海花鳥市場的書市,這兩處書攤子不多,但是好好找,還是能發現好東西的。”
黃瑞庚的書櫃上有一大格子的溫州“誌”,交通誌、商業誌、公安誌、衛生誌、糧食誌、郵電誌、教育誌、水利誌等共20多本。“這些花瞭我好幾年的時間,是溫州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做的第一批的‘誌’,我幾乎已經找齊瞭。”有瞭這一批各個領域的記錄,原本那些碎片化的曆史,開始在黃瑞庚眼前呈現齣相對完整的形貌。
時間:探親
關鍵詞:美國、eBay
從溫州老街坊到塘河古今風貌的變遷,每一次編輯文史類的書籍,黃瑞庚都會收獲頗豐,他本人也成瞭遠近聞名的“溫州老圖庫”。“自己拍的,嚮彆人約的,還有買的,以及通過各種書籍收藏的。”這裏所指的書籍不僅僅是黃瑞庚從書市精挑細選的老書,還包括他在美國通過eBay網(是一個管理可讓全球民眾上網買賣物品的綫上拍賣及購物網站)購買的各種同溫州相關的老書。
“特彆是清末時期,一些歐洲傳教士來到溫州,拍攝瞭大量珍貴的老照片,他們迴國之後,其中的一些人會齣版迴憶錄,或是將照片提供給彆人齣版,這些書目我在國內收集好瞭,然後到美國購買。”黃瑞庚的子女住在美國,每次齣門探親時,他都會帶上一張書單,讓子女在eBay上買,一般每本三四十美元,然後寄到美國。“有些是舊書,也有新版的,如果沒有實體書瞭,他們會給我兩種方案,一是發電子版到我的郵箱,我自己印齣來,二是直接製作影印本寄給我。”在黃瑞庚的書櫃上,這些寫著英語、法語的外文書也占據瞭幾乎一個格子的空間,其中一些書的年齡比他本人都大瞭不止一輪,比如英國在華傳教士蘇威廉的女兒謝福蕓著述的《中國的兩位紳士》,1924年齣版,已是鮐背之齡。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溫州百年風雲(1876-1978)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