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谈论中国当下最炙手可热的经济/社会话题——新型城镇化。开篇直指中国城市化的“畸形发展”现状:对农村地区“化地不化人”;城市自我现代化,接受外来人口提供的劳力,但决绝他们的进入;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贫富差距日益加深等现实问题。而后,作者提出现行土地制度、户籍制度是造成中国经济、社会结构双重扭曲的根本原因。并提出,应改变本是权宜之计的土地制度,允许土地私有;废除桎梏农村人口发展的户籍制度,从根本上排除农村人口遭到的歧视。最终,中国应尊重全球普遍的城市化发展规律,借鉴“老浦西”模式,发展内生型城镇化,实现经济、社会和制度的三方面转型成功。
上海财经大学高等研究院特聘教授,美国著名文理学院——三一学院(Trinity College)经济系终身教授。当过知青,与中国的“三农”问题结下不解之缘。
文贯中于1982年夏,获复旦大学硕士学位;1989年冬,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在芝大做访问学者和攻读博士期间,文贯中专攻农业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曾担任中国留美经济学会会长,现为《中国经济学前沿》共同主编,《中国经济评论》、《中国经济季刊》、《当代中国研究》等学术刊物的编委。
主要学术方向:中国的土地制度、户籍制度,农业生产力及大饥荒,城市化的内生性,以及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等。
——读文贯中《吾民无地:城市化、土地制度与户籍制度的内在逻辑》 读罢文贯中先生的《吾民无地:城市化、土地制度与户籍制度的内在逻辑》,对于书中关于城市化、土地制度与户籍制度的批评总体还是比较认同的,但对于开出的土地私有化药方却难以认同。 我承认中国的土地制度...
评分主题是土地应该私有,农民应该更自由地进城,否则全社会的财富与活力会受损。 标题不够通俗。作者书中要说的是:中国现在面临两条路:一条是土地私有放开小产权房放开户口,走欧美发达国家的共同富裕的道路;一条是维持现在的户口制度和土地制度,这会走向拉丁美洲的贫富两极...
评分当《吾民无地》出版后,基于三点考虑第一时间购买并阅读了该书。首先,这是是为看到的第一本将户籍制度、土地制度和城镇化放在一起论述的学术著作。而且以十分简明逻辑清晰地阐述了三者的关系,体现了作者在新古典经济学大本营奠定的深厚功底。其次,周其仁教授的推荐,...
评分书到手很久才写评,因为一字一句看比较慢,而且也怕写评之后失去再读的动力。整体而本书提供了一个审视中国问题新的角度与逻辑,很是值得认真阅读与学习。 2012年,一次北理工的论坛上,我有幸亲见周其仁教授。当时,我在带一个中国土地问题与新农民工问题的项目,遇到问题特意...
评分书本身只值三星,一星给东方社的编辑,排版纸张、封面设计都无可挑剔。 全书讨论的是土地制度、城市化和户籍制度问题,三点都是时政热点,在保证粮食生产和国民生产总值的战斗中,以农业国为基本国情,这些问题都无可避免。全书各章节之间逻辑清晰,也提出了很好的解决办法。但...
放在以往观念是新奇的,作者主观意志就是土地私有化是最终出路。高呼土地私有化,就只是高呼土地私有化。中国土地研究正在冰释,可以期待更好更扎实的论述。唉! 于11月底,过半阅。
评分文贯中关于土地问题代表作。
评分重新赋予农民地权和自由处置的权利,取消户籍制度让人民可以自由迁徙,在三中全会以来政策在推进着,不过要读懂政策,读这本书应该是正确之选。户籍制度无须多言,作为计划经济之产物,人为把农民固化在土地上作为巨大农业生产单元,为城市化提供剩余,早已没有存在之理由;土地制度作者在文章中反复讲其弊端已很透:城市的国有土地和农村的集体土地,市民企业各有其权属,但集体土地徒有其名而农民亦缺乏契约权利-即使不能被赋予真正的所有权,所以农民向城市聚集时无法处置并获取土地收益,导致几个后果:留下之人仍无法规模经营以提高收入、入城之人缺少经济能力以居住入城市-当然更多是户籍问题、政府垄断土地购销扭曲价格而导致房价高企及产业结构失衡、土地指标化降低城市聚集效应。农业真正现代化,才能更有信心做好现代化吧。
评分本书的逻辑很清晰,提倡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市场经济,从产权的角度切入土地制度,指出所有制改革的方向,即私有制,从户籍制度入手,指出中国城市化的弊病。美中不足的是对于土地私有制的提倡缺少论证,大有“自古以来”“别人都这样”的意思,抑或许是文认为这个根本无需讨论吧。同时,他对小产权房的看法我不敢苟同,深圳如今房价如此之高,可不是一个健康正常的现象。
评分“必须说新问题,可它肯定全是旧的”。问题总是被重新表述,大多数解释也无非是在澄清概念和演绎知识。读者如果看不到荒草掩映下的路径,则大多会执迷于捕捉蝴蝶,批判其身上的象征主义。记住,虚伪者批判书籍,愚钝者沉迷思辨,诚实者思考问题,有力者改变世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