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文道、刘瑜、熊培云、许知远联袂主编——“理想国译丛”(MIRROR)系列之一(004)——保持开放性的思想和非功利的眼睛,看看世界的丰富性与复杂性。本书有刘瑜专文导读“重读福山之一:历史的漫长终结”。
随着“冷战”结束,狂乱的二十世纪终于趔趔趄趄走到终点,福山重提过去几个世纪来伟大哲学家提出的问题:人类历史是有方向的吗?如果是有方向的,它将通向什么样的终点?相对于“历史的终结”,我们正处身在哪儿?
在本书中,福山提出,有两大力量在共同推动着人类历史的前进,一个是现代自然科学的逻辑,一个是黑格尔—科耶夫所谓的“寻求承认的斗争”:前者驱使人类通过合理的经济过程满足无限扩张的欲望,后者则驱使人类寻求平等的承认。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两股力量最终导致各种专制暴政倒台,推动文化各不相同的社会建立起奉行开放市场的自由民主国家。紧随而来的问题是,在“历史的终结处”,政治经济的自由平等,是否能够产生一个稳定的社会,让生活在其内的人得到“完全的满足”,抑或,“最后的人”被剥夺了征服欲的出口,不可避免地导致他们冒险一试,让历史重返混乱与流血状态?
福山对这些终极问题的当代思考,既是引人入胜的历史哲学教育,又是对人类社会及其命运这些最深刻问题的发人深思的探寻。
弗朗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日裔美籍学者,哈佛大学政治学博士,现任美国斯坦福大学弗里曼•斯伯格里国际问题研究所奥利弗•诺梅里尼高级研究员,此前曾任教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尼兹高等国际研究院、乔治•梅森大学公共政策学院,曾任美国国务院政策企划局副局长、兰德公司研究员。著有《历史的终结与最后的人》、《信任》、《十字路口上的美国》、《政治秩序的起源》等。现居加利福尼亚。
福山的这本书旨在论证两个观点,即自由的必然性和民主的必然性。对于前一个论点,其主要的论据是自然科学发展的必然性,这里的论证是较为完整的。然而对于后一个论点,正如其在第十章中所说的,民主并不能直接由自由推论出来。在本书中福山对民主必然性的论证主要是建立...
评分 评分读福山《历史的终结》 所谓历史的终结就是指革命和战争的终结,人类终于找到一个合理的国家制度和国际关系,不需要再通过革命去寻找更好的制度,也不需要再通过战争去解决国际争端。什么样的制度是最终合理的制度和最合理的国际关系呢?作者认为最合理的制度是民主制度,民主...
评分也许这里面有很多现象都是尽人皆知,也是我们切身体会过的一些现象,但是我觉得这种书的存在价值就在于:我们需要一种更加严肃而具体,并且系统性的描述的著作。 显然,在威权体制下,看到这类书的全貌是困难的,所以并不是说理想国译从多么优秀和终极,而是这类书被传播到国内...
评分野心之作,争议多多,但启发也多。福山的核心观点:自由经济与自由民主之间关系密切,但两者并不意味着必然的因果联系。因为威权主义与自由经济的结合甚至会产生更可观的经济奇迹,所以自由民主必须从另外一个方面,即人类对自身价值的承认的方向去追寻。这就把我们的视点从霍布斯、洛克等人主张的理性引导欲望的“经济人”(“布尔乔亚”)的角度,转向黑格尔(或者按福山的说法,“科耶夫化的黑格尔”)所主张的“寻求承认的斗争”的角度来思考。因为在欲望和理性之外,人类还富有置生死于度外的非理性激情,通过一切手段来满足自己作为人的价值的肯定。就这个意义来说,自由民主乃是人类历史的普遍趋势。当然,福山也看到这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为就追求“承认”的激情本身而言,除平等意识之外,也蕴含着一种高于他者的优越意识。福山的可贵之处
评分柏拉图-黑格尔-科耶夫的路径。问题是自由民主是理念?是原则?还是理想模式?作者定义为前者分析时却常用后者。若是前者,马主义不应是靶子,若是后者,那还远未到终结之时。
评分福山把历史发展的动力归结为“寻求承认的欲望”,虽然很务虚,倒也有几分道理,比如他举例的要求高工资的例子,说不但满足对物质的欲求,也满足激情部分对承认的欲求。这种阐述感觉有点“行为经济学”的意味。不过这本书是政治哲学领域的,所以可以称呼它为“行为政治学”吗?嘿嘿。
评分近期重读福山系列,一种普遍史的野心,福山的写作最好,比他老师亨廷顿更深入
评分近期重读福山系列,一种普遍史的野心,福山的写作最好,比他老师亨廷顿更深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