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 年,中国的高自杀率向全世界披露,从此自杀成为一个被广泛关注的社会问题。本书意在透视自杀问题,以反思中国文化中的生命观以及当代中国的文化处境。作者通过梳理西方自杀思想的传统,理解当代自杀学背后的文化假设;要理解中国的自杀问题,不能靠搬用那些自杀学理,而要寻找中国文化中的相应观念。要解决自杀问题,也不能仅仅铆在自杀这一个现象上,而要通过它来反观更重要的思想文化问题。由此,我们可以理解现代中国的处境和问题,并慢慢找到应对现代性的中国方式。
吴飞,1973年生于河北肃宁,北京大学社会学学士,哲学硕士,哈佛大学人类学博士,北京大学哲学博士后,现在北京大学哲学系任教。著有《麦芒上的圣言》、《自杀与美好生活》。
曾经很喜欢听的是suicide is painless,曾经还很喜欢听me against the world,曾经还似懂非懂地捧着加缪的书。 看这本小小的的书的时候老觉得似曾相识的感觉,翻完了才发现原来果然是曾经在《读书》上见过。 “如果没有什么比生命更重要,从而让人们愿意为之去死的德性,...
评分本来不想起个这么矫情的名字,算了,只有这个比较贴切了。自杀只是个表象,深层次的原因,也无法用一本书给说清楚。不过这本书的作用,已经达到了,就是重视这个问题,至于要怎么解决,只有在荒漠中慢慢寻找绿洲了,或者本身寻找这一行动就已经够用一辈子了,至于找到没找到,...
评分对于中国式自杀的现象分析、概括很到位和简洁。 但是角度还是偏“政治”了一些,政治性在这个问题里应该更少甚至可以去掉的。 “如何解决”的方面比较少,但这个不能强求。 内容稍少,其实正文只有前面一半,64页。(不过相对于一些浮肿文来说,简洁是可敬的)
评分 评分六篇文章 一个短集 通俗又集中地剖析了中西方对自杀的观点 挺有条理! 不过对一个没有明显宗教信仰的文明来说,只是抛出了一个题目 却无解! 可能东方文明对自杀死亡的态度总是暧昧的!
很有启发性的学术手记。吴飞在田野调查里确定和分析了“过日子”和“做人”概念,对应基督教浸染出的bare life和homo sacer概念,以自杀问题切入来理解当代中国人的幸福观。自杀在中国文化中有德性上权衡的意味,“不活了”是两害相权取其轻,赌气或者主动逃避,选择没那么差的一个结果,少有宗教、哲学意味上的追求美好生活,出于“绝望”而赴死。中国语境下的美好生活始终都在“命”里,不在死亡中。
评分中国人如何死的问题,其实就是中国人如何活的问题。朋友拿给我的小书,哲学、宗教、社会学、心理学的交叉点和人类学研究方法,蛮有意思,但研究本身不是十分成熟(理解,毕竟是当年的博士论文),有些结论我也不完全认同(比如关于“家庭革命”的观点和一些对农村妇女“问题”的叙事)。遗憾的两点,一是研究本身是十到十五年前的,于今天的我而言有一些陈旧;二是收录文章本身不能算学术文章,有些地方不严谨,偶有车轱辘话,不知《浮生取义》的语言和结构会不会完整一点。
评分如果说《浮生取义》是吴飞先生通过详实的田野调查资料,来研究中国自杀问题的论著的话,那么这本《自杀作为中国问题》就是汇聚吴先生关于中国自杀问题思想精华的小册子。自杀虽然是作者一以贯之的研究领域,但很明显,这只是吴先生社会学研究的一个落脚点,他试图通过自杀研究所表达的,是对于中国基层社会转型和道德重建的诸多思考。如果时间有限,而又对这方面话题感兴趣的话,读这本小书就足够了。
评分文章对半分,梳理西方自杀学脉络挺清晰的从涂尔干和弗洛伊德,依据西方传统追溯回奥古斯丁,提升到善恶境界最后用阿甘本完成论述不过我倒是觉得阿甘本有些多余。中国方面吴飞区别词汇与传统文化影响,沿着自杀的善恶关系得出在过日子的方面与做人方面与复兴传统乡土社会的关系,其主还是建立教化影响。
评分后记里说,作者在哈佛读书时,只带了两件与中国文化有关的东西:一盘古琴磁带,一本海子的诗。分明是命中注定要研究自杀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