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 年,中国的高自杀率向全世界披露,从此自杀成为一个被广泛关注的社会问题。本书意在透视自杀问题,以反思中国文化中的生命观以及当代中国的文化处境。作者通过梳理西方自杀思想的传统,理解当代自杀学背后的文化假设;要理解中国的自杀问题,不能靠搬用那些自杀学理,而要寻找中国文化中的相应观念。要解决自杀问题,也不能仅仅铆在自杀这一个现象上,而要通过它来反观更重要的思想文化问题。由此,我们可以理解现代中国的处境和问题,并慢慢找到应对现代性的中国方式。
吴飞,1973年生于河北肃宁,北京大学社会学学士,哲学硕士,哈佛大学人类学博士,北京大学哲学博士后,现在北京大学哲学系任教。著有《麦芒上的圣言》、《自杀与美好生活》。
六篇文章 一个短集 通俗又集中地剖析了中西方对自杀的观点 挺有条理! 不过对一个没有明显宗教信仰的文明来说,只是抛出了一个题目 却无解! 可能东方文明对自杀死亡的态度总是暧昧的!
评分六篇文章 一个短集 通俗又集中地剖析了中西方对自杀的观点 挺有条理! 不过对一个没有明显宗教信仰的文明来说,只是抛出了一个题目 却无解! 可能东方文明对自杀死亡的态度总是暧昧的!
评分一个成熟的社会是男人自杀比女人多,一个落后的社会是女人自杀比男人多。 作为中国问题的自杀其实更主要的是关注妇女的自杀问题,尤其是农村妇女的自杀问题。在当今的中国,女性的地位其实要比从前限于三纲五常的束缚而“自觉”依附于男人的时代更低,——因为“新时代”的女性...
评分六篇文章 一个短集 通俗又集中地剖析了中西方对自杀的观点 挺有条理! 不过对一个没有明显宗教信仰的文明来说,只是抛出了一个题目 却无解! 可能东方文明对自杀死亡的态度总是暧昧的!
评分我向来是害怕死亡的,不是怕我自己死,是害怕别人的死亡。不是害怕别人死后的“鬼魂”,而是害怕不习惯,不习惯这么一个人就这样离开了自己,你会在遇到很多事情的时候,自然的想到这个人,然后猛然想到他已经离开了——这种痛,你们能理解吗? 昨天在家看一本新买的书,叫《...
中国人如何死的问题,其实就是中国人如何活的问题。朋友拿给我的小书,哲学、宗教、社会学、心理学的交叉点和人类学研究方法,蛮有意思,但研究本身不是十分成熟(理解,毕竟是当年的博士论文),有些结论我也不完全认同(比如关于“家庭革命”的观点和一些对农村妇女“问题”的叙事)。遗憾的两点,一是研究本身是十到十五年前的,于今天的我而言有一些陈旧;二是收录文章本身不能算学术文章,有些地方不严谨,偶有车轱辘话,不知《浮生取义》的语言和结构会不会完整一点。
评分《浮生取义》参考书
评分后记里说,作者在哈佛读书时,只带了两件与中国文化有关的东西:一盘古琴磁带,一本海子的诗。分明是命中注定要研究自杀啊。
评分现代性的悖谬,在绝望中寻求希望
评分第一篇最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