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格麗特·杜拉斯(1914―1996),法國小說傢、劇作傢、電影導演,本名瑪格麗特·多納迪厄,齣生於印度支那,十八歲後迴法國定居。她以電影《廣島之戀》(1959年)和《印度之歌》(1975年)贏得國際聲譽,以小說《情人》(1984年)獲得當年龔古爾文學奬。
這是瑪格麗特·杜拉斯晚年的一部隨筆集,一九九三年齣版。雖題名為“寫作”,但並不局限於寫作本身。作傢的點滴迴憶與感受:孤獨、酒精、情人、獨居的鄉村彆墅、電影、乃至對小哥的愛都融入其中。全書收錄瞭五個短篇,分彆為《寫作》、《年輕的英國飛行員之死》、《羅馬》、《純潔的數字》、《畫展》。
前半部分她纯粹地说写作本身。她与写作在一起的生活,她写作时的生活,写作时候的状态,写作带来的感觉,写作分享的与不能享有的。 我们可以读到一些她文字并没有直接叙述,却潜藏的信息。从中更多的是看到写作所需要的代价。 写作的人都在思考什么是写作。想给它...
評分我很久以前就喜欢杜拉斯,初中便开始了。那句“我在十八岁的时候就变老了”让当年的我惊为天人。我知道这绝对是一个有趣的人。然而杜拉斯的语言是琐碎的,跳跃的,曾经有人把她归为意识流,其实不然,杜拉斯的写作,抛去那些心理描写,它的本质更接近于电影拍摄,每一段故事都...
評分我很久以前就喜欢杜拉斯,初中便开始了。那句“我在十八岁的时候就变老了”让当年的我惊为天人。我知道这绝对是一个有趣的人。然而杜拉斯的语言是琐碎的,跳跃的,曾经有人把她归为意识流,其实不然,杜拉斯的写作,抛去那些心理描写,它的本质更接近于电影拍摄,每一段故事都...
評分很难说《写作》是杜拉斯标志性的作品,在许多地方看来这是她一段时间内或几段时间内情绪波动的产物。我们总习惯将杜拉斯的断句方式解释为一种表达的需要,当然这是可以的,但我觉得更多的这是由于法语这门语言所独特的语法原因所造成的。这一点在《写作》中远比《情人》等纯小...
評分一个孤独的写作者,往往是将自己孤立之后,用特别的审美反过来审视自己,然后乐于其中。玛格丽特就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 写作者是否需要孤独?这个命题其实不错。 玛格丽特在这本中短篇集子中提到了希望病。是的,我们总是无休止地在希望病中纠缠,最后没有办法像摆脱流感一样...
受不瞭
评分很薄的小冊子,讀理論書的間隙當消遣看的。杜拉斯的文字有毒,語言是斷續的,重復的,也是美的。像老去的美人坐在火爐旁的喃喃自語。最喜歡《寫作》裏有關蒼蠅死去的描寫。 我仍然覺得作傢和記者是世上最好的兩個職業。
评分第一本杜拉斯。很對胃口。
评分受不瞭
评分受不瞭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