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最重要的戰地記者、普利策得主代錶作《時代周刊》《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年度好書美國國傢圖書奬年度最佳非虛構作品最直接、殘酷的戰爭場麵,最動人、溫情的感人細節即使在最絕望的城市,我們也要跑步呼吸,生活,積極樂觀地麵對所發生的一切。
戴斯特·費爾金斯被美國新聞界譽為“這個世代最重要的戰地記者”,自1998年起持續報導阿富汗與伊拉剋戰事,曾擔任《洛杉磯時報》新德裏分社的社長;2007—2008年擔任哈佛大學卡爾人權政策中心研究員,2010年加入《紐約時報》,持續在阿富汗及伊拉剋等地進行采訪報導,2012年加入《紐約客》。2009年憑藉阿富汗及巴基斯坦的美軍戰地報導獲普利策奬/2010年 因揭發阿富汗戰爭內幕,獲得喬治·波爾剋奬/兩度獲得美國國傢雜誌奬(2009/2011)及美國海外新聞協會奬。
这本书由曾获普利策奖的战地记者Dexter Filkins所著,原书名为《Forever war:dispathes from the war on terror》,翻译过来就是《无尽之战:来自反恐战争的战地报道》。译者的翻译,缘于本书作者在战地生活的9年里,不论多绝望的环境中仍然坚持跑步。跑步总是释放出乐观和积极...
評分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心情沉重,绝望,死心。只求安安静静地读完,离开,睡觉。 为什么一直是穆斯林?全世界其他宗教都好好的,为什么战争、恐怖活动总是牵扯着他们?记得大学时一次英语外教给我们列了几件事让我们选出认为最不应该的。候选的无一例外都controversial,如一个慈善...
評分 評分我讨厌任何形式的战争。理由是用来做标题那句话。 “我没办法祭奠太多亡灵。”是这本《跑步在最绝望的城市》中,作者在一次恐怖袭击后采访一位幸存者时的答话。那个女孩幸运地躲过了突如其来的灾难,但不幸地,她是她原本庞大家族中,唯一的幸存者。她失去了一切,却要继续...
評分有些人把游戏玩成战争,有些人把战争当做游戏,夹杂着宗教,恐怖主义,平民,国际组织。人们最热切的希望是和平,最不愿看到那些20岁左右的青年在战争中死去,因为他们和我一样还有很多没有经历的想想就觉得美的事情没有去做呢。喜欢作者作为陈述者的态度,还有译者的用词生动。
沒有勝利者的戰爭,沒有止境的戰爭。熱愛足球的國度裏,怎樣生齣玫瑰花。難倒整個世界的謎底,隻是最後的一切都留在瞭這塊不會離開的土地上。
评分有可能是鐵葫蘆齣的最好看的書。
评分戰地報道寫到這個份上完全可以媲美世界名著瞭,文筆之精、感染力之強、畫麵感之逼真(黃緹縈譯的很棒),隻能用屏住呼吸來形容瞭。與另一部中東題材紀實文學《巨塔殺機》的“宏大內幕史”不同,費爾金斯完全摒棄冗長的政治剖析和背景介紹,甚至有些章節根本不交待時間,純紀錄片式的超近距離特寫素描,語句短促有力,敘事節奏感十足,立場中立語氣疏離,冷峻氣質堪比歐洲文藝電影,海量的細節堆砌令人嘆服,恐怖慘烈的戰爭現實充滿不可知的命運感(幾乎每位齣場人物的結局都難以揣測)。阿富汗章節還一絲哀傷和希望,到瞭伊拉剋戰場則完全是世界末日般的血腥殺戮與爭鬥,沒有任何溫情和未來可言(伊拉剋人的自私頑劣確實令人生厭)。作者的文采在新聞通訊中屬於文學大師級的。PS:大陸版文青譯名有些自作聰明瞭,不如英文原名和颱版譯名(永遠的戰爭)
评分嘖嘖!學習瞭,膜拜中。這可是作者式、個人化新聞事件報道,各種主觀式慢慢結網,形成較為客觀的全麵敘述網絡,有彆於我們的新聞報道寫作方式、角度與遣詞造句模式。
评分真實 細節 現場感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