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阿兰•德波顿(Alain de Botton)?
他通晓英、法、德、西班牙、拉丁数种语言,深得欧洲人文传统之精髓
他喜欢普鲁斯特、蒙田、苏格拉底,同样喜欢旅游、购物和谈情说爱
他左手小说,右手散文,在文学、艺术、哲学、评论中自由进退、恣意穿插
他的小说思想丰赡、才情纵横;他的散文和评论又意象丰沛、妙笔生花
23岁以处女作小说《爱情笔记》初试啼声即大放异彩;此后的《爱上浪漫》和《亲吻与诉说》继续激活我们的阅读体验,开掘传统小说“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25岁就入围法国费米娜奖
27岁完成惊世之作《拥抱逝水年华》
31岁出版《哲学的慰藉》,拿古典的欧洲智慧为现代人疗伤
33岁带着满腹诗书踏上大千世界的旅程,开讲《旅行的艺术》
35岁时从哲学、艺术、政治、宗教等各个角度探索舒缓和释放《身份的焦虑》的途径
37岁的他撰写的《幸福的建筑》成为英国热播电视节目《完美之家》的创意源泉
41岁的他,继续将睿智的眼光投向工作领域,……我们是谁?我们为什么而工作?思考《工作颂歌》,成为在金融危机的今天,最适宜当前形势的作品
41岁的夏天,阿兰•德波顿获邀担任英国希斯罗国际机场的“首位驻站作家”。机场原本只是旅行中的过渡性空间,发生的不过是“出发”与“抵达”,但在阿兰•德波顿的眼中,却成为了一个综合各种文化面貌的博物馆,由此引发《机场里的小旅行》
2012年,他43岁时,“哲学向左,宗教向右”,以他一贯的在哲学和宗教之间旁征博引,自由进退的优雅笔触,带来一本具有最抚慰人心的,号召大家从宗教中偷点什么东西为己所用的供广大无神论者阅读的作品——《写给无神论者》。 2013年,上海译文出版社最新推出《无聊的魅力》,于纤悉之事、颦笑之间,尝试寻找幸福的主旨。
如果想要快速了解该作家可以站在书店看完本书,如果你是该书作者书迷,那么,没必要买了,看到75页(本书共138页,除去前言后记)前三章的内容分别来自《旅行的艺术》《爱情笔记》摘录片段。在书店站着看完就好,这一本3万字的“精选集”根本不值卖(26元),出版社很缺钱的样...
评分看到文集两个字了吗?意思是这不是他的任何一本小说,只是个语录。我立刻想到的是毛主席语录。很薄的一本书很快就看完了。摘录的基本都是比较精彩的描写,还有一些小定义,我想了半天那些应该并不是他摘抄别人的,是他自己想出来的。文笔流畅,描写很细致,可以想象他自己的书...
评分 评分阿兰•德波顿出了新书,是一本随笔集——《无聊的魅力》。平心而论,该书并没有超过他的代表作《哲学的慰藉》、《旅行的艺术》、《幸福的建筑》的水准,但并不妨碍我们愉快地阅读,因为,德波顿渊博的学识、丰沛的才情依然挥洒在这本随笔集中,让我们再次感受了他善于从日常...
Cosi e cosi...不过他的文字有一种独特而淡淡的、对“孤独”、“平凡”、“悲观”的好感,不知为何我却反而觉得这让我感到很舒服……
评分第一篇讲霍普的绘画,那种公共场合带来的疏离感和人日常里忘记的自我,太精准了
评分因@当当网 缺货一时冲动在香港书展买入阿兰·德波顿习作《无聊的魅力》(On Seeing and Noticing),不足三万字的压箱文集花费HKD77读来却觉得物有所值。作者以哲学家的视界看待人生,让所谓的妙笔生花转化成理性与感性的文字游戏,在生活的细节中发现惊喜,在忧伤中快乐,在乏味中寻找真实的自我。太喜欢里面的种种金句,如:动物园令人心神不宁,因为动物园一方面让动物显得更像人,却也同时让人显得更像动物;只有无聊乏味的人,才会感到无聊乏味;艺术是一门批评人生的学问;讽刺的真正目的在于矫正恶行;爱情的一大弔诡之处,就是我们愈是面对自己不受吸引的人,愈是能够满怀自信地引诱对方…
评分讀起來輕鬆愉快的小書,作者透過瑣事提出若干生活哲學上的反思,但又點到即止,閱畢餘韻不止。
评分明明看過這本書,卻似乎一點印象也沒有... 太散文了,價值不大,頂多沒事隨便看看的價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