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1995年7月美国芝加哥市遭遇的造成700余人非正常死亡的热浪为研究对象,作者结合具体的事件背景,提出一个关键问题: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在孤独中去世?进一步的相关问题是,人应该如何有尊严活着和死去。作者通过对城市家庭传统、邻里关系、公共政策、新闻报道等社会环境因素的剖析,探讨了造成灾害的社会因素。这一深入并富有解释力的社会剖析,使此个案研究具有典范性的指导意义。
第四章 公共关系治理 1.政府如何不作为地解决公共危机 2.好像没了,因为没看到传媒的作用在哪里 第五章 引人注目的城市:灾难中的新闻机构和发言人 1.记者:总在框架中写新闻,并有路径依赖行为 2.图片,确实重要,但未能促进新闻完成其目标的图片就可疑了 3.记者只借他人只口...
评分读这本书是看到某个公众号推荐书单,觉得这本书关照的灾难和背后的社会学思考对这次疫情有一些可供参考之处。 整本书分五章,前两章通过两个社区的比对研究确定了这次热浪灾难中的死者画像:贫困年老独居的少数族裔男性。后三章分别从政府理政思路、社会互动和媒体建构三个角度...
评分1995 年7 月中旬,一场高温热浪袭击了芝加哥。在短短的一个星期左右(7 月14 日至20 日) ,有700 余人因为高温中暑而死亡。芝加哥一度成为“死亡城市”(the city of death) 。下面是芝加哥居民惊心动魄生死经历的几个镜头: 玛格丽特·奥蒂茨在自己家里开设了一个小型的幼儿园。星...
评分一本秉承芝加哥学派城市社会学研究思路,以城市灾难作为个案考察对象的上佳论著,综合运用访谈、田野实地调查、计量统计等多种研究方法,对造成芝加哥炎热灾难高致死率的深层次原因,展开全面而深入的分析。无论是作者的研究视角,还是对于社会学研究方法的精准运用,都可圈可点,非常值得后学者参考。而作者在论述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强烈人文关怀与社会责任感,同样让人敬佩不已。
评分在热浪里读《热浪》,好热
评分我读的不认真,我真的好久没认真读书了。在如何看待一个事件方面对我启发很大,但那些再细致的信息搜寻与分析真实需要五年的呕心沥血。作者抓住这一灾难事件对于城市中现代人不平等的生存状态的原因分析,主题与愿望令人敬佩。孤独、社会性间隔、社会各组织之间的利益分歧、协调失效、僵化的思路和体制、文化上的恐惧与物质上的贫瘠、高尚的意图与被迫苟且的事实交织缠绕,共同造成了一场牺牲。
评分详细描述了1995年芝加哥热浪事件中,孤独离世的老人、政府职能部门和媒体三个方面的不同反应,且进行了相关分析。但更像是一个引人思考的深度新闻分析节目,而不是学术作品,中间很少对于理论和其他研究的讨论。大概此文最大的影响是将持续高温这种非突发性的极端天气列入到对灾难的讨论中来,从而展开对社会公共管理的分析和批评。
评分我读的不认真,我真的好久没认真读书了。在如何看待一个事件方面对我启发很大,但那些再细致的信息搜寻与分析真实需要五年的呕心沥血。作者抓住这一灾难事件对于城市中现代人不平等的生存状态的原因分析,主题与愿望令人敬佩。孤独、社会性间隔、社会各组织之间的利益分歧、协调失效、僵化的思路和体制、文化上的恐惧与物质上的贫瘠、高尚的意图与被迫苟且的事实交织缠绕,共同造成了一场牺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