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1995年7月美国芝加哥市遭遇的造成700余人非正常死亡的热浪为研究对象,作者结合具体的事件背景,提出一个关键问题: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在孤独中去世?进一步的相关问题是,人应该如何有尊严活着和死去。作者通过对城市家庭传统、邻里关系、公共政策、新闻报道等社会环境因素的剖析,探讨了造成灾害的社会因素。这一深入并富有解释力的社会剖析,使此个案研究具有典范性的指导意义。
1995 年7 月中旬,一场高温热浪袭击了芝加哥。在短短的一个星期左右(7 月14 日至20 日) ,有700 余人因为高温中暑而死亡。芝加哥一度成为“死亡城市”(the city of death) 。下面是芝加哥居民惊心动魄生死经历的几个镜头: 玛格丽特·奥蒂茨在自己家里开设了一个小型的幼儿园。星...
评分1995 年7 月中旬,一场高温热浪袭击了芝加哥。在短短的一个星期左右(7 月14 日至20 日) ,有700 余人因为高温中暑而死亡。芝加哥一度成为“死亡城市”(the city of death) 。下面是芝加哥居民惊心动魄生死经历的几个镜头: 玛格丽特·奥蒂茨在自己家里开设了一个小型的幼儿园。星...
评分 评分[201963] 关于城市隔离的令人痛心的研究。作者从1995年芝加哥热浪事件出发,探讨了安全繁荣的商业街区和社会生活对整合社会资本的重要性,政府如何在危机中以公关为先、将政府视为经营者而非公共服务提供者、缺乏协调、推卸责任的表现,媒体以发行量为根本考虑、在报道过程中重视吸引眼球的消息、针对目标群体区隔报道,这些都恶化了城市中最被孤立的群体所处的困境。更为讽刺的是,在自媒体日益兴盛,人们崇尚个体化的今天,文中出现的状况更加严重,日本出现大量的孤独死,中国的独居人口也在显著提高,自然灾害永远不会脱离社会情境单独起作用,如何更有效地整合原子化的个体、构建更为理想的社会生态呢?
评分一本秉承芝加哥学派城市社会学研究思路,以城市灾难作为个案考察对象的上佳论著,综合运用访谈、田野实地调查、计量统计等多种研究方法,对造成芝加哥炎热灾难高致死率的深层次原因,展开全面而深入的分析。无论是作者的研究视角,还是对于社会学研究方法的精准运用,都可圈可点,非常值得后学者参考。而作者在论述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强烈人文关怀与社会责任感,同样让人敬佩不已。
评分这类城市个案研究非常重要。正式部门的过度扩张挤压了非正式社会组织的社会缓冲空间;弱势群体的首次求助至关重要,关系到他们是否还能被注意到;政府本身会变成一个媒体,制造各种故事和宏大愿景来掩盖具体问题。
评分[201963] 关于城市隔离的令人痛心的研究。作者从1995年芝加哥热浪事件出发,探讨了安全繁荣的商业街区和社会生活对整合社会资本的重要性,政府如何在危机中以公关为先、将政府视为经营者而非公共服务提供者、缺乏协调、推卸责任的表现,媒体以发行量为根本考虑、在报道过程中重视吸引眼球的消息、针对目标群体区隔报道,这些都恶化了城市中最被孤立的群体所处的困境。更为讽刺的是,在自媒体日益兴盛,人们崇尚个体化的今天,文中出现的状况更加严重,日本出现大量的孤独死,中国的独居人口也在显著提高,自然灾害永远不会脱离社会情境单独起作用,如何更有效地整合原子化的个体、构建更为理想的社会生态呢?
评分201406. 不评价翻译,但原作的问题意识、研究视角、方法和社会关怀值得借鉴。201801. 最近两次为了产品开发而进行的research,似乎才真正让我对社科研究有了进一步的体悟。接近最实际的问题,才能有自己的提炼和评论。相比起来,我真是羡慕雪雪的文字功力。我自己,怕不是荒废,而是从未掌握这种笔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