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1995年7月美国芝加哥市遭遇的造成700余人非正常死亡的热浪为研究对象,作者结合具体的事件背景,提出一个关键问题: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在孤独中去世?进一步的相关问题是,人应该如何有尊严活着和死去。作者通过对城市家庭传统、邻里关系、公共政策、新闻报道等社会环境因素的剖析,探讨了造成灾害的社会因素。这一深入并富有解释力的社会剖析,使此个案研究具有典范性的指导意义。
1995 年7 月中旬,一场高温热浪袭击了芝加哥。在短短的一个星期左右(7 月14 日至20 日) ,有700 余人因为高温中暑而死亡。芝加哥一度成为“死亡城市”(the city of death) 。下面是芝加哥居民惊心动魄生死经历的几个镜头: 玛格丽特·奥蒂茨在自己家里开设了一个小型的幼儿园。星...
评分 评分看译者后记,态度很认真,先是硕士生群译(但却都没署名),后来译者又到国外访问,同时请教和拜访了不少专业人士,甚至作者本人。但不得不说,有些地方翻译的不是很好,尤其是专业术语和比较有专业色彩的句子。没有英文版,只是看着不对劲的时候看下谷歌图书,边看边吹毛求疵...
在热浪里读《热浪》,好热
评分刚开始看,觉得切入角度很棒
评分[201963] 关于城市隔离的令人痛心的研究。作者从1995年芝加哥热浪事件出发,探讨了安全繁荣的商业街区和社会生活对整合社会资本的重要性,政府如何在危机中以公关为先、将政府视为经营者而非公共服务提供者、缺乏协调、推卸责任的表现,媒体以发行量为根本考虑、在报道过程中重视吸引眼球的消息、针对目标群体区隔报道,这些都恶化了城市中最被孤立的群体所处的困境。更为讽刺的是,在自媒体日益兴盛,人们崇尚个体化的今天,文中出现的状况更加严重,日本出现大量的孤独死,中国的独居人口也在显著提高,自然灾害永远不会脱离社会情境单独起作用,如何更有效地整合原子化的个体、构建更为理想的社会生态呢?
评分在热浪里读《热浪》,好热
评分本书主要论点都在结论部分。分为几个部分来追溯事件,但几个部分之间的联系涉及很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