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初,英国人穆尔夫人和阿德拉小姐前往印度。印度医生阿齐兹出于热情和友谊,组织了人陪同两位前往当地名胜马拉巴山洞游览。在幽暗的山洞里,阿德拉小姐感觉似乎有人侮辱了她,于是掀起了轩然大波……爱·摩·福斯特最著名的小说《印度之行》,是他在二十世纪初两次印度之旅后写成的。小说复杂而神秘,一直是当代评论家分析和争论的焦点。小说丰富而深刻的人物性格和独具一格的散文风格使之成为二十世纪最具有深刻现实意义的小说之一。
E.M.福斯特(1879—1970)
英国小说家、散文家。1912和1922年先后游历印度。福斯特作品的思想内容是人文主义在20世纪的反映。他擅长以英国风俗小说的传统手法,讽刺、批评英国社会,往往相信实现“爱的原则”后社会矛盾可以和解。著有《霍华德庄园》《印度之行》《看得见风景的房间》等小说,另有《小说面面观》等文学理论著作。美国文艺学院设有E.M.福斯特奖。
India calls "Come" through her hundred mouths, through objects ridiculous and august. But What does she want? The ruling class--Anglo-Indians had never truly understood her. Or, did it ever care to ? Even Indians cannot represent India. Then, what is India....
评分《印度之行》不愧于福斯特最有传世影响的小说,在保留传统式的情节走向叙述和外部世界的宏观描写的同时,角色内心世界描写的分量大大加重,并大量地辅之以象征手法。因此有不少人把《印度之行》视为现代主义和现实小说之间的过渡品。其实无论什么殖民政治文学还是什么前现...
评分2016年新版,布面精装,装帧漂亮,冯涛翻译,句子靓丽,零星笔法古旧,如常用到的句式:“雅不愿……”(就是“极不愿……”的意思嘛。) 中心事件——由石窟之行而导致的诉讼官司,几乎发生在全书篇幅的正中间,此事导致强烈效果,促成纷乱,使印度人士和英方的纠葛发酵,令东...
评分在《印度之行》中,如果阿齐兹是福斯特塑造的最引人注目的人物之一,菲尔丁是一位正直的预科学校校长,而穆尔夫人是一位虔诚纯洁的基督教徒,那么阿德拉小姐就是个异类,是整个故事的导火线,是她在“混乱”的马拉巴山洞里产生的“莫名其妙”的幻觉致使阿齐兹入狱受审,...
评分“超高级知识分子”说法是翻译作者在序言里提到的,一开始看到这个说法,内心有点不由自主的讪笑,看完全书后的几天内,自己都有一种浑身通透的感觉,简单的比喻是有一种游戏升级的幻觉,对“超高级知识分子”的说法,我也就不再持有怀疑,我想这就是所谓的圣贤书,或者文明的...
很有意思,之前对这种碎嘴子描写的福斯特很诧异,为什么被几个姑娘推崇?一个意想不到的小事怎么会发酵的巨大?想知道?自己看去吧,所谓的渐入佳境也是这个意思。
评分因为《文学阅读指南》来读这本书的,读完有种被震撼却说不明倒不清的感受,可能需要回到《指南》再细读一次。前半本书太难啃,于是找来电影看完才让想象力有了依托,人物一个一个活过来,大段的风景和内心描写开始变得饶有趣味。我觉得这本书探讨的是人和人之间如何相互了解,福斯特把这个问题放在不同的民族,放在不同的阶级,放在不同的性别,放在不同的年龄中去思考,他的结论在我看来就是完全理解基本是不可能的。
评分阿德拉的心理是最大的一个谜题,她到底是为何会在山洞里产生所谓的幻觉,这一点福斯特着墨不多,但是放到现在看来似乎更有嚼头。一百年前人物心理的写法真的好古老好直接,阿齐兹的那些小心思读得让人忍俊不禁,而且对待穆尔夫人盲目的爱,在最后自己也在反思到底是什么,人物形象有可爱又全面,珍惜友谊,但是更意识到友谊不能纯粹建立在心理层面。这也是福斯特本人的深层次突破阶层的想法。
评分刚开始读,故事性不强,内心的描写特别多,好多人说很经典,但是真心读不下去,放下了不知道还能否拾得起来。
评分因为《文学阅读指南》来读这本书的,读完有种被震撼却说不明倒不清的感受,可能需要回到《指南》再细读一次。前半本书太难啃,于是找来电影看完才让想象力有了依托,人物一个一个活过来,大段的风景和内心描写开始变得饶有趣味。我觉得这本书探讨的是人和人之间如何相互了解,福斯特把这个问题放在不同的民族,放在不同的阶级,放在不同的性别,放在不同的年龄中去思考,他的结论在我看来就是完全理解基本是不可能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