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川雅之被称为“东京的达芬奇”,作为日本建筑和工业造型设计界的代表人物,黑川雅之本身就像是一部活的工业设计文明发展史。“生命与性”的哲学理念是他设计的永恒主题,他如同一个诗人,在时间与空间中不断探索,寻找着人类灵魂的栖息地。本书以日记形式的设计感悟,让读者从黑川雅之的思绪中体会他对设计与生命的理解,是奉献给所有那些在“深不见底的不安感”和“源源不断的生命力”的夹缝中生存,并有志于进行创意与设计的人们。
黑川雅之是世界著名的建筑与工业设计师,被誉为开创日本建筑和工业设计新时代的代表性人物。他成功地将东西方审美理念融为一体,形成优雅的艺术风格。曾经荣获日本每日设计奖,优秀设计金奖,德国IF设计大奖等多项大奖。著名的美国纽约近代美术馆将他的作品列为重要馆藏物。他设计的作品主要有灯具、照相机、饰品、手表、工业产品等。
个人简历:
1967年获早稻田大学建筑博士
1967年成立黑川雅之建筑设计事务所
2001年成立DESIGNTOPE公司
2007年成立株式会社K, 实现了从设计、制造到销售一体化的经营,开始销售包括自己作品在内的各种产品。
DESIGNTOPE、物学研究会的负责人、Nextmaruni产品制作人。
日本建筑协会会员、日本工业设计师协会主席
作为日本建筑和工业造型设计界的代表人物,黑川雅之本身就像是一部活的工业文明发展史。“生命与性”的哲学理念是他设计的永恒主题,他如同一个诗人,在时间与空间中不断探索,寻找着人类灵魂的栖息地。
原先只打算睡前翻个几页,没想到读到停不下来。仿佛遇到了默契值爆表的朋友,简直道尽人心中所想。这样和大师攀亲近实在是有些可耻了,但也是真的,太合口味了。 这一本薄薄的册子,是世界著名建筑师,日本设计先驱黑川雅之先生的生活随笔。 此前对于他在设计领域的成就我一无...
评分工作沉思录 评《设计与死》 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在戎马倥偬之中还坚持自己的哲思,最终成就了巨著《沉思录》。黑川雅之先生则是从他自己的设计工作出发,探索设计中服务于人本质,进而追寻人与人之间真实、共享的关系,从人出发引申思考的人生、生活、创作直至死亡这些终极话...
评分常常觉得作为一名设计师最重要的是“灵魂”,而设计的灵魂是通过细致观察和生活中的不断累积才能实现的。《设计与死》不同于《日本的八个审美意识》和《依存与自立》,它是黑川雅之2006年10月至2009年3月之间的随笔集,相对于思辨性的文章,多了些许随性与生活气息。 《设计与...
评分忘记听谁说过这么一句话,没有去过很多伟大艺术博物馆是很难明白艺术是什么东西的。对于设计也是一样,我总是觉得这种东西仁者见仁智者见,特别是对于我这种坐在格子间里的新手来说,当每个人我你做出来的东西都有不同的评价时,就会更加怀疑自己对于设计的理解。但是这种东西...
评分随笔,略矫情,即便老了还在挑战自我。学习和工作的关系类似于“呼”、“吸”。 一个个性十足的人自有他的独特见解。 只有从特殊的“自己”出发,才能与他人产生共鸣。 日本看重自己与世界的关系,善于从各地学习,产生了多层次的世界观。 人们生活在互相体谅互相调和之中。一切设计都是一种空间的设计。 DESIGN:完善创造物品的条件,即制造一种氛围状态。 并不是渐渐衰老慢慢地死去,而是活着活着活到底然后突然熄灭,我喜欢这样的死法,我希望我的死不是抛物线,而是一条直指天空的直线走到最后,突然有一天消失在半空之中。 灵活办事初衷美好,构建和谐,有时也会导致受贿。 人死之后,其气场到哪里去了呢? 进步意味着复杂化。 人生的非连续性、文化的连续性。 人为了消除不安而创造。 设计本身即是一场由生到死(设计品衰败)
评分看到这本书有真么多人打低分吓了一跳。不过阅读本身是一件非常私人的事,即使它真的不怎么样,不受很多人的待见,只是让一些人从文字中感受到了力量,就会有热爱它的读者。这本书是黑川雅之随手写下的感想,处处充满了爷爷对爱、生命、建筑与设计的感受与感知。这些文字最神奇的地方,是让你阅读之后学会以新的思考方式感受这个世界;以新的视角观看这个世界。如,黑川老师有个让我印象深刻的“建筑师后遗症”——他摄影时不拍摄物体,而是物与物之间的空间。自此我也开始关注起拍摄空间,看见了一个非常美丽世界^-^。希望能读到更多这样的作品。
评分黑川的随笔。很随性的文字没有过多的刻意,没有太多深奥的理论,就是来源生活的点点滴滴,对设计对人生对一切的一丝一毫细腻想法的记录。 有些文章并不是那么有说服力 ,但也许就如他所说的,这一切就是最真实自己的表达。
评分这本书不错,为什么看过的人这么少?
评分色川武大有句谈及人生的佳句:“八胜七败,再好不过。九胜六败,理想人生。在每个人一生结束之时,大概都是五五之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