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以《新周刊》400期特刊为基础,重新增补了未发表的八十年代专题访谈,以及全景式的生活文化经济资料。魂在八十年代,头脑在九十年代,身体在新世纪。这是中国人的三段论。八十年代回不去了,正因为回不去,才越发地想家。灵魂,故乡,一代人的爱与怕,都纠结在一个绕不开的时空节点上,全面盘点系统整理八十年代的中国,一部属于中国 人的断代史,全新的八十年代辞典,带您重回熟悉的八十年代,采访400位八十年代的启蒙者,艺术家,企业家,学者,八十年代与80后真诚对话,重新审视一个时代与它的潜在影响,八十年代是否会成为中国人面对现实困局的新动力?
《新周刊》,“中国最新锐的时事生活周刊”,创办于1996年8月18日,十二年猛进,已成为中国社会变迁最敏锐的观察者与记录者。《新周刊》是读者眼中畅快淋漓的“观点供应商”,它始终给读者带来新鲜的撞击与概念,引导读者关注正在发生和将要发生的趋势。阅读着《新周刊》成长的新锐青年,如今已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中坚力量。
前些年张立宪出了一本“歌唱”八十年代的书《闪开,让我歌唱八十年代》,这本书是张立宪的八十年代的十二个记忆碎片,透着那么一点假装的炫耀与淡淡的忧伤。与张立宪的个人叙事不同,新近上市的《我的故乡在八十年代》是八十年代的断代史同时也是编年史、一本辞典,足可以让那...
评分开始喜欢这种纪实类历史文学(不知这样的称呼是否妥当)。 八十年代于我而言,是肯定没有交集的。但是生于90年代的我,依然在书中看到了很多小时候熟悉的东西,是有记忆的,算是感受到了历史,当然也有时间。 诚然,上个世纪是落后的,但是那也是有激情的,有纯真的,有理想的...
评分又临春节,大量的外出人员开始返乡,这是一种对故土的思念。可身体回到故乡容易,心灵却仍在四处漂泊。何处是灵魂的回归处,《新周刊》的专题访谈——《我的故乡在八十年代》给了我们答案。原来我们这一代人的梦逗留在了八十年代,那种种价值观的百家齐放、那种种思想的万紫千...
评分青春是每个人一生最好的年华,如果你的青春碰巧在八十年代渡过,那就注定你会对这个时代有着最执着的记忆。而每个经历过八十年的人都会有着对八十年代不同的感受,因为八十年代是新中国的青春期。它幼时经历了太多的磨难与迷惘,经历了无与伦比的动荡,在八十年代开始重新思索...
评分笔记: 1.报告文学充分发挥真实快捷反映现实生活的文体优势,在剧烈变革期的八十年代,赢得了文坛和社会的极大关注。 2.《大众电影》曾创下965万份的发行神话,成为世界上发行量最大的刊物,至今仍无人超越。 3.1972年,在金庸宣布封笔的时候,中国大陆还没多少人知道他和他的...
上世纪八十年代好,但只在记忆里好,写出来在纸面上就浅薄无力了。fyi.封面所用的照片真是美。
评分毕竟是记者的笔,篇章短小文辞简练而且风格统一,却又是把多种标准文风统一起来的,难免让人觉得不满。不过……至少在我记忆里存在着的九十年代初,我家还广泛残留着这八十年代的痕迹,两次搬家之后,大概什么都不剩下了吧。我的故乡在八十年代,可惜是年代末的1988年。六十年代七十年代都已经被广泛怀旧了,因为苦难?八十年代却不幸成为了集体失忆的黑暗年代……
评分媒体编的,尤其还是体制内的媒体的编的书,乍一看以为很有野心,又有资源嘛,想着总可以好好整一本有价值的。但是纵观全书就只看到媒体的那种煞有介事和避重就轻,整本书冷冰冰又淡而无味,完全没有看个人书写的80年代时那种被我心中的黄金时代勾引的感觉。看完这本简直想把之前看的我们台湾这些年2改成5分了,那本虽然也有很多不足,但同样写80年代就比这本生动太多了。
评分八十年代轮廓的大写,已然逝去的意气风发的年代。它书写的是我存在又完全不知的时代,我仅是沧海一粟,历史大概如此吧!
评分叙述的语调间充满病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